口蹄疫

儿童资源网

口蹄疫

  口蹄疫俗称“口疮”、“鹅口疮”、“蹄癀”,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唇、舌和四肢末端及乳房皮肤的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家畜中以牛和猪易感性最大,犊牛和仔猪不仅易感性高,致死率也高。

  本病早在15世纪阿拉伯即有记载。由于病毒宿主广泛,传染性极强,故目前除少数国家和地区无发生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本病流行。国内部分地区亦有流行。

  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在潜伏期及病愈后都可排出大量病毒。大量实践证明,活畜和畜产品的频繁调运、被污染的水源、道路、车船用具、人员来往以及野生动物的机械传染,在本病的流行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病能广泛流行和远距离跳跃式发生。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处理动物传染源,消灭了动物的口蹄疫,人间就不会再发生。首先要加强平时检疫,如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封锁疫区,隔离患病动物,并通知友邻单位。其次要控制传染源,对检出的患病动物,如经济价值较大的可予以治疗。治疗以局部用高锰酸钾溶液、紫药水涂擦和全身用抗生素,对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应做捕杀处理。再次对患病动物的厩舍和用具要彻底消毒,可选用20%新鲜石灰水,或1%~2%氢氧化钠。其粪便及泥土可用堆肥发酵消毒,垫草等物品以烧毁处理。对病人的住室及日常用具可用1%~2%氢氧化钠或2%碱水,或5%来苏儿溶液消毒。最后应对在疫区内未发病的易感动物,在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疫苗紧急预防接种,以免扩散传播。有关人员(如科学研究工作者、牧工等)在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遵守卫生措施,要教育群众不吃未经煮沸的动物乳汁(如牛奶、羊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处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