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吸虫病

儿童资源网

姜片吸虫病

  姜片吸虫病是由姜片吸虫引起的。姜片虫的虫体扁平,平均长3厘米左右,宽1.2厘米左右。从粪便排出时呈暗红色,像肉片或舌头。姜片虫又名肠吸虫,雌雄同体,每天产卵25,000个左右。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进入水中,在27~32℃的水温下经3~7周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扁蜷螺体内发育繁殖而成为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吸附在水生植物红菱、茭白、荸荠、藕等物的外皮上形成囊蚴。人和动物生食了上述物质后,囊蚴常可被吞入,囊蚴进入十二指肠内脱囊而成为幼虫。幼虫吸附在肠壁上,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病人常有腹胀、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多,有恶臭,有不消化食物。反复感染的儿童,还可出现面部、下肢甚至全身浮肿,以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发育障碍。

  猪感染后,表现为精神不佳、被毛粗乱、拉稀便等。姜片虫大量寄生阻塞肠道时,可引起死亡。

  预防方法:一是管好人畜粪便。不要在池边、塘边建厕所,不要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当作水生植物的肥料;二是要注意饮食卫生。水红菱、荸荠最好煮熟了吃,生吃时要清洗、剥皮或削皮后再吃。用生菱叶喂猪,也应经过煮熟处理;三是要积极治疗病人和病猪。猪要圈养,不要在池边放牧。

  对于重症患者,在驱虫治疗前宜先改善营养,纠正贫血。驱虫治疗,可用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槟榔煎剂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