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病是人与牛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寄生于牛体肌肉,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也就是说,牛是该病的中间宿主,人是该病的终宿主。
牛带绦虫的幼虫呈卵圆形,亦称牛囊尾蚴,白色,长7.5~9毫米,宽4~6毫米,内含头节,多寄生于牛的腰肌及舌肌中。其成虫体长3~12米,平均3.5米左右,由近千个节片组成。
人主要是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有绦虫病的牛肉、羊肉等动物肉而生病的。我国西藏藏族群众喜吃新鲜牛肉,有的喜吃风干牛肉。广西、贵州等地有些群众喜吃酸牛肉(鲜牛肉加盐晒干,放入坛中,拌以大米饭,待牛肉发软时,取出食用)。这些吃法均不能保证杀死囊尾蚴,故感染的机会很多。
人感染牛肉绦虫后其表现复杂。有的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有的食欲亢进,有腹痛,大便时干时稀,便中有节片排出,肛门瘙痒。少数病人头昏、乏力,神经过敏,失眠等。有的还有假性阑尾炎症状。
牛和其他动物感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有的仅初期体温升高、下痢,约持续一周时间停止;喜卧,心跳加快,轻度食欲减退。
本病预防首先要及时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其次加强肉食品检验,发现病肉,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处理;最后是人不吃生牛肉或未熟的牛肉。万一人畜发生了牛带绦虫病,则应及时驱虫治疗,药物可用槟榔、南瓜子。用法是:早晨空腹口服南瓜子粉50~7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150~200毫升,半小时后服50%硫酸镁60毫升。儿童及体弱者减量。此外,阿的平、雷丸等药物均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