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儿童资源网

蛔虫病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多发生于5月龄前的幼畜且对幼畜危害严重,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也较高。

  幼畜感染后,表现消化不良,胃口时好时坏,拉稀或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无光,甚至停止生长,如形成僵猪,有些畜时有成虫随粪便排出。虫体在肠道内过多时,可引起肠道阻塞,出现腹痛。若蛔虫进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病。开始拉稀,体温升高,食欲停止,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剧烈腹痛,最终死亡。有时因蛔虫毒素所致,引起神经症状。如抽筋、发狂、后肢麻痹。

  仔猪和马驹发病后,因蛔虫的幼虫阶段在肺脏发育,所以引起肺炎,表现咳嗽、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等呼吸系统病症。

  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得了蛔虫病后,往往会出现肚脐周围或上腹部隐痛,表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腹泻,晚上睡眠时容易惊醒或有磨牙现象,面部出现白色小斑块,严重时也可出现肠梗阻、阑尾炎、胆管炎或胆道蛔虫病。

  一条雌蛔虫一天可产卵20万个左右,这些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蛔虫卵的抵抗力很强,在湿润的松土里可存活1~2年,在粪堆中可存活0.5~1年,在河水中可存活5~6个月。人畜随地大便、厕所管理不当、粪便任意堆放,是蛔虫卵污染土壤、水和食物的主要原因。苍蝇也能把蛔虫卵带到食物上,使人吃了得病。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吃了被粪便污染的生水等,都容易得蛔虫病。

  驱蛔虫可吃驱蛔灵、驱虫净(四咪唑),幼畜驱虫还可用敌百虫,经济实惠。但应注意用药量,否则会导致敌百虫中毒。一般猪每公斤体重0.1克(每片药0.5克),总量不超过7克,用温水溶开灌服或混入饲料中喂服。在服药前后期禁服碱性药物,如人工盐、大黄苏打片、小苏打片,因其遇碱性药物毒性增强,导致中毒。

  预防家畜蛔虫病的方法是每年春秋季时各驱虫一次,尤其对幼畜,长至5~6月龄(猪应提前些)时最好驱一次虫。

  青少年预防蛔虫病应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比如平时养成不随地大便,不喝生水的习惯,生菜要洗净烧熟后再吃。不要玩不卫生的游戏,如在地上打石子、弹玻璃球等,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不吮指头。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虫卵。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