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辅鱼

儿童资源网

水獭辅鱼

  古代人们就利用鱼类的生活习性,将柴草放在水中,等鱼儿钻入其中,再集中加以捕获。所以《小尔雅义证义》说:“罧者,以柴积水中以取鱼,鱼闻击舟声藏柴下,因而取之也。”在湖北省大中型湖泊中有罧业是常见的渔业。

  驯养水獭捕鱼,在欧洲各地都有,但以亚洲为盛,尤以我国为最早。在公元502~557年(梁代)写成的《本草图经》上说:“(水獭)江湖间多有之,北方土人亦驯养之以为呅,”但还没说用来捕鱼,唐代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中则有“……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的说法。书中记述了大约唐宪宗年间(公元806~820年),湖北省郧一带地方利用水獭捕鱼的情景。到现在近水区沿长江的渔民还有驯养水獭的,但是一条船上通常只有一只水獭。

  我国渔民驯养水獭捕鱼的史实,也被美国鱼类学家Gudger在专论水獭捕鱼的论文中引用。他是从意大利人FriorOdoric(公元1323~1328年在我国、正是元英宗至文宗这一时期)的游记中找到的。文中提到:主人要水獭入水,它就用嘴衔起鱼来放在船上,大约不到两个钟头,它捕满两筐鱼。

  比起水獭捕鱼,现在大多数人对鸬鹚捕鱼要熟悉得多。不过这也大约是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捕鱼方式。杜甫在四川的时候(约公元759~768年之间)就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样的诗句。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说:“《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于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这种渔法,用在水流湍急下河床岩石很多而难以下网的地方,比鱼网还能奏效。如因地制宜、合理地控制使用,也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除了水獭捕鱼和鸬鹚捕鱼,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灯光诱捕,也相当有意思。

  “鹅毛鱼山东海,不用网罟,二人乘小艇,张灯艇中,鱼见灯光即上艇,须臾而盈,多则去灯,否则小艇不胜载矣。”与古籍记载的这种捕鱼法相似,在西江各个支流中,江水比较清晰,在河床上多岩石的地方往往夜间捕鱼,在船头用火把照明,有些鱼见火光就群集在船头下水中,至相当程度,然后下网。至于那种根本不用网具鱼就上船的办法,据说从前在浙江瑞安,有一种专捕鲌鱼类的方法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船侧舷上扎一块长而用白漆漆过的木板,板的半边插入水中,这样也使船身稍侧向有板的一边。船往往月夜行进在河道之中,利用鲌鱼类趋光并喜跳跃的特性,鱼就从水里沿白板跳到了船舱里来。

  清代《古今秘苑》记载:“夏日,取羊脲胞一,柔软如纸,吹胀,入萤火百余枚,乃缚胞口,系过罾之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动,捕之必多。”虽然所用方法简陋,但也别出心裁。可以说现在沿用的灯光诱捕,就是这一原理的科学发展。它在海洋捕捞、大水域捕捞银鱼,都被广泛地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