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主要包括秦岭、淮河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以冬小麦为主的种植地带,其主要轮作方式(从北到南,由西向东)可分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三种类型:
一年一熟冬麦轮作类型:主要包括太行山以西,六盘山以东的晋中、晋北、陕北、陇东和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小麦一般占粮作播种面积的30%~40%,其他作物安排都以小麦为中心。小麦连种数年,地力下降,才改种一季晚秋作物(谷子、糜子、高粱等)。其主要轮作方式是:①小麦(3~5年)→夏播谷子(糜子或玉米,或荞麦、油菜混作,或高粱间种黑豆或草木樨);②首蓿(5~8年)→谷子、高粱→小麦→糜子、谷子→春豌豆→小麦。
为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夏季休闲种植豆科作物(豌豆、黑豆和首蓿、草木樨)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此外,在淮北、关中、晋南、豫东等地区一年一熟麦田从收到种利用夏季空隙种一季短期绿豆和草木樨等豆科作物以恢复地力,提高产量。
二年三熟冬麦轮作类型:范围较广,包括太行山以东,淮河、伏牛山以北的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集中产区,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旱粮、棉花集中区。以冬小麦和玉米、甘薯、豆类作物以及棉花进行轮作,即春播作物收获后种麦,麦收后种夏播作物,形成两年三熟,其主要轮作方式是:①春谷子(或玉米、高粱、甘薯)→冬小麦→夏玉米间种绿豆(或夏甘薯、谷子、大豆、绿豆);②棉花(2~3年)→春谷子→小麦→夏甘薯或大豆。
一年两熟冬麦轮作类型:在华北平原水浇地及肥力较高的土地上,实行冬小麦和夏玉米、夏大豆、夏甘薯、夏谷子一年二熟的轮作倒茬方式,产量水平一般比较高稳。是华北地区今后提高复种,实行合理轮作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