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历史和稻作分布

儿童资源网

种稻历史和稻作分布

  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栽培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4%。我国稻作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

  我国稻作历史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根据浙江省余姚县罗甸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村于1973年挖掘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炭化稻谷堆积层平均

  14厚度达数十厘米,用C同位素测定,距今6700~6900年。从谷堆中捡出的完整稻谷属亚洲稻中的籼稻,而不是粳稻,也不是采集的野生稻。从河姆渡出土炭化稻谷推断,我国的栽稻历史远在7000年以前,因为遗址中如此大量稻谷的堆储,表明当时的种稻业已经相当发达,决非种稻的开始。这样古老的稻作遗迹,除我国外,世界任何国家都未发现。此外,从出土文物的考证中,上海市青浦崧泽出土的稻距今约5255~5465年之间也是籼稻,也是比较早的。可知当时籼稻已经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约距今4700多年的神农时代,稻即被列为五谷之一。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文物中有了粳稻,据测定是距今4700年前的东西,从这可以推测粳稻的出现迟于籼稻。这些记述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年代比较,虽然历史较短,但也有近5000年的历史。而且这期间出土文物中,除籼稻外,还有了粳稻,很可能我国的粳稻就是在四五千年前由籼稻演化而成的。

  我国稻作分布,南起海南岛的崖县(北纬19度),北至黑龙江的漠河(北纬53度),种稻北界超过世界任何国家。就种稻的海拔高度而论,由东部沿海的沙田、潮田、湖泊洼地,以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600米高处的梯田,均有稻作栽培,这种高原稻作,水稻常在气温20℃以下时开花结实。所以不仅稻作分布的高程为世界最高,而在这一高程条件下栽培的水稻品种的抗寒性也是世界最强的。稻是喜温好水作物,其地理分布主要受气温和水源条件影响。从温度条件看,我国稻区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稻作安全生长季节也随之缩短。如华南有9~12个月;华中有7~9个月;华北有5~7个月;东北有4~5个月。因此,华南以双季稻为主,甚至能种三季稻;华中单、双季稻并举;华北为单季稻,东北则只能栽种生长期短的早稻。但在同一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稻作生长期也缩短,如云贵高原的稻作生长期显著比同纬度的广东、广西、福建短,其稻作的栽培和华中相似。从水源看,秦岭、淮河以南,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主要产稻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稻田的95%;其中珠江三角洲、四川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地区以及长江下游三角洲、巢湖地区等土壤肥沃、灌排方便是我国稻米产销集中的地方,号称“米粮仓”。当然,近年来,由于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秦岭淮河以北的东北、淮北、黄河的河套等稻区也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