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以南(包括辽宁南部)、岷山以东、秦岭及淮河以北的地区为北方冬小麦区,这一地区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以旱地为基本耕地形态,除局部冬季严寒以及一些退水晚的低洼易涝地有春小麦栽培外,一般都种冬小麦。麦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
北方冬小麦区又可分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平原冬麦区两个麦区。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中北部、京、津、晋中、陕北、陇东、辽南、胶东等地,无霜期较短,小麦一般在9月下旬就要播种,6月中、下旬才能成熟,生育期长达260~280天,麦收后回种秋粮季节较紧,因此,有些地区如河北省保定以北、冀东一带,历史上盛行小麦和秋粮两茬套种,把小麦种成宽窄行或留出空带,春季在宽行或空带里套种秋粮。
黄淮平原冬麦区地处暖温带南缘,水、热条件属南北过渡类型。小麦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播种,6月上旬成熟,生育期230~250天。从热量条件和生长季节来看,小麦可以和秋粮一年两熟,因而广为栽培。但由于受雨水和地力的限制,在旱地上常实行季节性休闲,借以保蓄雨水,培养地力。在豫东、冀中南、鲁西南,以及苏、皖的淮北地区,雨水略多而雨季偏早,较利于秋粮生产,故历史上盛行以秋粮为主的冬季休闲两年三熟制。一般于早春在冬季休闲地上种春玉米、高粱、春谷等早秋作物,秋收后种小麦,麦收后回种大豆、夏谷等晚秋作物,而后又冬季休闲。
在黄淮平原麦区的西部如豫西、晋南、关中等地,雨水略少而雨季偏晚,利于蓄墒种麦,历史上盛行以夏粮为主的夏季休闲三年四熟制,小麦大都种在夏季休闲地上,称为“歇茬麦”。一般种两年歇茬麦后,复种一季夏谷等晚秋作物,秋收后回种一季豌豆或扁豆以恢复地力,而后又夏季休闲。这一地区,还有轮种首蓿的习惯,在种植首蓿5~8年后,耕翻种麦,连种几年歇茬麦,高产稳收。上述因地制宜采用冬季休闲或夏季休闲并和豆类轮作,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好经验。
在北方冬麦区的肥沃水浇地,无论黄淮平原东部、西部或北部冬麦区,小麦一般都和夏玉米等晚秋作物一年两熟。晚秋作物收后种麦,茬口较晚,称为“晚茬麦”。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无论冬季休闲二年三熟或夏季休闲三年四熟,以及两茬套种等,均向小麦晚秋一年两熟方向发展,使这些地区麦田面积扩大很多,对增产粮食起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早秋作物、早茬麦、歇茬麦减少,而晚秋作物和晚茬麦大量增多的后果。晚茬麦已占这些地区麦田的很大比重,因此,如何种好晚茬麦,已经成为北方冬小麦区小麦栽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对于没有保证灌溉条件的旱地,应根据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加以合理调整,仍以因地制宜实行二年三熟冬季休闲或三年四熟夏季休闲,并和大豆、豌豆等豆类轮栽为妥。
这一地区还曾推行过带田套种,把小麦种成条带,开春在小麦空带中套种春玉米等早秋,麦收后又套种夏玉米等晚秋,实行“三种三收”。三种三收和原来小麦晚秋一年二熟相比,并没有增加全年光、温利用的时间,只是把一季晚秋变成了早、晚套种。其好处是可以发挥条带的边际效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一些光、温利用效率而达到增产;但同时也带来了前、后茬共生期间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上的矛盾。头茬小麦实播面积减少,边际优势常难于弥补空带面积的损失;中茬作物前期受麦欺,后期与下茬争肥、争水、争光照,处于前后夹攻状态;三茬作物受中茬抑制,发育迟缓,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原来小麦晚秋一年两熟地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多花工本、劳力并担一定风险去发展“三种三收”,只有在水、肥、劳力条件较充裕并有经验的地区,才可适当搭配部分“三种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