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棉花生产大致分布在18°~46°N,南自海南岛,北到辽宁省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均有棉花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根据气候、土壤和栽培等条件的不同,划为五个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华南棉区。
中国棉花生产按地理分布和生产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区域。科学地划分棉区,有利于因地制宜规划棉花生产,选用适宜的品种,制定棉花增产技术措施。
中国适宜植棉的地域广阔,棉区范围大致在18°~46°N,76°~124°E之间,即南起海南岛,北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玛纳斯垦区,东起台湾省、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带和辽河流域,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西缘的绿洲地带。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自治区)外,都能种植棉花。棉田面积在53万公顷以上的产棉省有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湖北省,这五大产棉省的棉田面积(1983年)约占全国的70%,产量接近全国棉花总产的80%;棉田面积5万~33万公顷的有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山西、陕西、新疆、辽宁等10个省(市、自治区),合计的棉田面积接近于全国棉田总面积的30%,产量约占全国的20%。
20世纪30年代,冯泽芳根据当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将中国棉产区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西北内陆和华南五个棉区。又根据各大棉区生态条件适宜植棉的程度和棉花生育特点的地域差异,就植棉面积最大的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及开发潜力大的西北内陆棉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区。
黄河流域棉区:位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起海滨,西至陇南。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北京、天津两市,山东全省,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关中,甘肃省南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本区的黄淮海平原,泾、渭、汾、洛各河的河谷平原是中国商品棉集中产区。全区棉田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60%(1983年),均居五大棉区的首位。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棉花生育期间(4~10月)平均温度19~22℃,≥15℃积温达3500~4000℃,≥10℃持续日数为195~220天。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2200~2900小时。水、热条件适中,春秋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早发、稳长和后期的吐絮。冬、春雨水少,常有春旱,播前需重视贮水灌溉和保持土壤水分,降雨集中在7~8月,高温、高湿常引起盛花期严重的蕾铃脱落。秋季降温较快,尤其是偏北地区,不利于秋桃成熟和纤维发育。黄淮海平原土壤以壤质的潮土为主,低洼地区和滨海地带盐碱地较多;泾、渭、汾、洛各河河谷地带以熟化程度较高的
地为主,旱源和丘陵棉田以心土层透水性较差的褐土居多,大多数地区土壤适宜植棉。适于种植中熟或中早熟陆地棉。棉田多平作,以利保持土壤水分和灌溉。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在生长期较长、水肥条件较好地区也有部分棉麦一年两熟。本区划分为华北平原、淮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京津唐4个亚区。
长江流域棉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东起海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包括浙江、上海、江西、湖南、湖北五省(市)全部,四川盆地,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河南省南部、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以及福建、贵州两省北部。棉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和南襄盆地。本区植棉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棉田面积和总产的1/3,均居五大棉区的第2位。本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4~10月平均温度为21~24℃,≥15℃积温达4000~5500℃,≥10℃持续日数220~270天。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00~2400小时。长江中、下游多春雨,而上游常有春旱;伏天日照充足,较有利于多结伏桃和秋桃;秋季多连阴雨,对棉花吐絮不利。棉田土壤在平原地区以地下水位较高的潮土和排水条件较好的水稻土为主,土壤肥沃;丘陵岗地棉田多为酸性的红壤、黄棕壤,肥力较差;四川盆地棉田以土质较肥的紫色土壤为主;沿海地区有大片盐碱土。本棉区普遍实行一年两熟栽培(棉花与麦类作物、油菜、蚕豆、绿肥等间套作)。棉田多畦作,利于排水。适宜栽培中熟陆地棉。本区划分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南襄盆地4个亚区。
西北内陆棉区:位于六盘山以西,青藏高原以北,准噶尔盘地北部和长城西段以南。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以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河灌区的棉田。本区植棉面积约占全国棉田的5%,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4%。南疆和东疆是中国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本区属于中温带和温暖带干旱气候区,它与黄河流域棉区和北部特早熟棉区分界线大体与干燥度为3.5的等值线一致。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高达2700~3300小时,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全部靠灌溉植棉。热量条件各地差异较大,4~10月平均温度为16~25℃,≥15℃积温达2500~4900℃,≥10℃持续日数为160~215天,昼夜温差大。热量条件以东疆为最好,南疆次之,北疆及河西走廊地区较差。土壤以灰漠土和棕漠土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并呈强碱性反应,肥力大多较低。棉田均为平作,一年一熟。适于栽培耐干旱气候的棉花品种。本区划分为3个亚区:东疆亚区适于种植中熟海岛棉;南疆亚区适于种植早熟海岛棉和中早熟陆地棉,北疆和河西走廊亚区适于种植早熟陆地棉。
北部特早熟棉区:位于黄河流域棉区以北,辽河与松花江的分水岭至内蒙古高原以南,东起千山山脉,西至六盘山。棉花主产区在辽宁省的辽河、大凌河流域和山西省的晋中盆地;此外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地区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的零星产棉区。本区50年代植棉较多,以后逐步有所减少,占全国棉田的比例已不至2%,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1%,本区地处中温带和暖温带交接地带,北界大体相当于≥15℃积温2500℃等值线。4~10月平均温度为17~18℃,≥10℃持续日数为165~180天,≥15℃积温达2500~3100℃。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日照时数2400~2900小时。土壤以地下水位较高的草甸土和心土层较粘重的棕壤土为主。热量条件较差,只适宜种植早熟陆地棉。均为一年一熟,辽宁普遍实行垅作。
华南棉区:位于长江流域棉区以南。包括广东、广西、台湾3省(自治区),福建、贵州两省南部,云南省大部以及四川省西昌地区。本区是中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区域,现已演变为零星产棉区。棉田面积已不到1.3万余公顷。本区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气候。≥15℃积温达5500~9200℃,4~10月平均温度为24~28℃,≥10℃持续日数为270~365天。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400~2600小时。土壤多为赤红壤和砖红壤,呈强酸性反应。由于高温多雨,病虫害严重,不利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提高。本区南部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15℃,棉花越冬不死,可多年生长。海南岛西南部是我国较理想的棉花冬季繁育基地和野生棉种资源的自然保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