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儿童资源网

向日葵

  向日葵属于菊科,向日葵属,又叫朝花,太阳花,转日莲、葵花等。栽培种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由野生种向日葵的突变亚种进化而来的。

  向日葵是一种新兴的油料作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广范的用途。

  向日葵子实含油率可达55%以上,一般油用种含油在40%以上,食用种20.30%。出油率因技术设施不同而异,目前油用种可出油35%,食用种28%左右,比大豆高1~2倍。另外,还含蛋白质21%~30%,向日葵油质好,颜色清澄,气味芳香,是国际市场欢迎的优质油。其亚油酸含量高,在北方可达70%,高于玉米、大豆、花生、棉子和油菜子油。并含有和亚油酸比例适当的维生素E,可以阻止亚油酸的迅速氧化。因此,营养价值高并耐贮藏。亚油酸可溶解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一些欧洲国家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都以向日葵油为主要食用植物油。

  向日葵油除食用外,由于它属于半干性油,在工业上用途广泛。如可用以制造油漆、制革用油、印刷油、肥皂及蜡烛等。还是制造某些防治动脉硬化药品的原料。

  向日葵子实除榨油外,还可以提取粗蛋白和维生素A、B、D、E,制人造肉、酱油、味精及糕点。向日葵油饼中含粗蛋白30%~36%,脂肪8%~11%,糖分19%~22%,是家畜、家禽的好饲料,用以喂鸡,可以降低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13%。花盘含有粗蛋白7%~9%,粗脂肪6.5%~10.5%,果胶3%,灰分10%,其营养价值接近精饲料,是养猪的好饲料,一般2亩地的副产物可养猪1头。向日葵子实的皮壳,约占子实重量的30%,含粗纤维50%,脂肪20%及粗蛋白约4%,除可作饲料的配料,提取酒精、糠醛等外,还大量用以制造纤维板,2吨壳可制1吨板。向日葵茎秆含氧化钾36.3%,五氧化二磷2.5%,可作钾肥原料,也可造纸。葵花花期较长,花内富有蜜腺,是优质蜜源,5亩地放蜂1箱,可收60~70斤蜂蜜。种葵花同时养蜂,既可使葵花子实丰产,减少空壳,又可收获蜂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外,向日葵还有多种药用用途。

  由于向日葵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因此,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生产发展都很迅速。我国很多地方由于发展了向日葵生产,扩大了多种经营,面貌得到了改变,收入得以增加。

  向日葵原产北美,在北纬30°~50°间,1510年左右传入欧洲,1576年的植物学文献中,名之为“太阳花”,延用至今。向日葵最初是作为观赏植物种在植物园里,以后作为干果食用。18世纪初引入俄国,开始大面积种植。1779年匈牙利开始用于榨油,此后才作为油料作物栽培。

  70年代,向日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据统计,世界播种总面积,1960年为1.05亿亩,1978年达到1.67亿亩,增长了59.4%,产量也由734万吨增长到1,326万吨,提高了80.7%,其中西班牙增长速度最快,面积增加141倍,产量增长了233倍;其次是美国,面积增加53倍,产量增长76倍,但世界上播种面积最大的是前苏联,1976年为7,500万亩,接近世界的半数,而产油则为世界的2/3;其次是阿根廷、保加利亚、美国、土耳其等国,其中阿根廷为1,887万亩。我国近两年来发展也极迅速,面积达1,200~1,500万亩左右。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栽培了向日葵,还有许多国家在积极试种,准备发展。世界向日葵油产量因而从原来的第四位跃居第二位,成为仅次于大豆的重要油料。

  向日葵在我国也有很长的栽培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1621年明朝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中,当时称向日葵为文菊、西番菊和迎阳花,因此估计大约是四百年前自西方传入我国。1688年清朝陈扶摇著《花镜》最早用“向日葵”之名,并描述其形态为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窄多缺刻。六月开花,每秆顶上只一花,黄瓣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以后又有关于其栽培及制乳、榨油、药用等用途的记述。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向日葵有所研究。可是长久以来只作为花卉观赏或为了炒食而零星种植,或作为小油料生产,直到1979年才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由于向日葵有广泛的适应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而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几年内面积突破千万亩,超过1949年的产量约40倍,成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

  在向日葵生产发展中,各国都很重视良种的作用。前苏联最早育成高产高油品种如夫尼母克8931、派列多维克(先进工作者)等。

  到了60年代,法国人发现了胞质雄性不育性,许多国家利用这一不育源育成了大批强优势杂交种,在各国普及推广,向日葵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产量比一般品种可增长20%~30%。罗马尼亚、法国、加拿大等国都采用了杂交种,美国推广杂交种的面积目前也达到80%。在育种工作中,国外普遍重视抗病、抗虫育种,目前对锈病、霜霉病、列当和葵螟均有相应的抗性品种或杂交种。

  国外一般重视选用肥沃的土壤栽培向日葵,如南斯拉夫向日葵主要分布在多瑙河流域的黑钙土和冲积土上,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单产高的原因之一。许多国家还重视矮化向日葵秆型,实行密植,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并建立大型生产基地,实行从种到收以及干燥、贮藏的全盘机械化,从而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劳力。

  我国向日葵生产具有我国自己的特点。向日葵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的十多个省(区),有春播和夏播两种。春播向日葵大多种在盐碱、旱、薄、低产地上,以食用种为主,广种薄收,管理粗放,单产仅百斤左右,但分布广,面积大,是我国向日葵生产的主要部分。夏播主要是无霜期较长地区复种的向日葵,由于在冬小麦等夏熟作物之后,土地好,残肥多,多种油用种,产量可高于春播1~2倍,但面积较少。

  我国人多地少,大规模发展向日葵不能与粮争地。同时,向日葵有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的特点,而我国有盐碱土2~3亿亩,还有大量瘠薄地,选用其中部分可耕地发展向日葵,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发展油料作物的需要。但需不断改良土壤,改进栽培技术。实践证明,在我国条件下,只要掌握向日葵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采取趋利避害的栽培技术措施,是可以获得高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