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量生产桑苗,就必须讲究繁殖方法。广大苗农在实践中体会到“平头接”要划破桑皮再插接穗,接后要结扎,工效低、速度慢。能不能不要开口,也不用结扎同样能成活呢?实践的回答:能。于是便从砧木齐土平头剪断改成砧木斜剪成马耳形,把划开桑皮改为捏开皮层插入接穗,不用结扎,接后壅土。
桑苗袋接法就这样在“平头接”的基础上形成了。
是谁做了这样大胆的革新创造?从现有文献看,是19世纪末叶的事。至于是哪一位实践家的创造,已无从查考。
在我国蚕桑生产中,桑树“袋接”的应用,是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直到现代,“袋接”仍是我国桑树苗木繁殖中主要方法之一。它一直受到世界各蚕业国家的称道。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生产技术总是不停顿地向前的。精耕细作,体现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桑树嫁接技术的历史演变,也正是沿着这条主线向前发展的。在现代蚕桑生产中,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精耕细作”这一优良传统。60年代以来,袋接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原来的就地(苗地)袋接,改进为室内苗根袋接和带根接,接着又从这一基础上发展成砧木苗干袋接——一亩多用;近年来江苏淮阴地区群众为避免数量大、接苗期时间紧、劳力集中等方面引起的矛盾,巧妙地把原来必须在早春进行的嫁接移到了冬季进行,嫁接后假植在湿沙中,在合适的温湿度保护下让接穗愈合妥为存放,等春季栽植。
有关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不久的将来,袋接法将被更简便易行的扦插繁殖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