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乡话蚕桑

儿童资源网

丝绸之乡话蚕桑

  我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栽桑养蚕。现在除西藏、青海外,蚕桑生产遍及全国1100余个县(市)。但主产区又相对集中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四省。据1980年统计,上述四省的产茧量占全国产茧量的86%以上。其次是山东、湖北、陕西、安徽四省,产茧量占全国产茧量的9.7%。而湖南、广西、山西、河北、新疆等省区年产茧量各在1~4万担之间。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黄河流域。浙江省嘉兴地区,长期以来是蚕丝业最兴盛的地方。清初康熙皇帝玄烨曾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江南。”浙江省吴兴县(湖州)的“辑里丝”闻名世界市场,至今吴兴一县产茧高达27万担,是我国产茧最多的县。嘉兴地区既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蚕桑集中产区,由于摆正了粮桑关系,做到相互促进,1980年蚕茧产量达到98.3万担。江苏省过去蚕桑生产集中在苏南沿太湖周围各县;近十年来苏北在古运河、通扬运河两岸及黄河故道各县的蚕桑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产茧量已超过苏南。江苏、浙江两省利用农田、河道两岸栽植湖桑,以成片成带桑园为主,由于土地肥沃,劳力及蚕室、蚕具较充裕,群众有传统技术经验,蚕桑生产相当发达。四川省也是古老蚕区之一,汉代“蜀锦”丝织品已驰名中外,目前全省156个县有蚕桑生产,其中年产万担茧以上的县有43个。近年来,四川省根据人多地少的特点,充分利用田边路旁、房前屋后栽桑16亿株,不与粮、棉争地,蚕桑生产迅速上升,成为全国产茧最多的省。珠江流域主产区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南海三县,其中顺德县最盛时桑田占农田一半以上。该县九江年产茧6万担,是我国产茧最多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群众填土开塘,创造了“桑基鱼塘”的特殊种植形式,以塘泥肥桑,以桑养蚕,以蚕粪养鱼的经营方式。该地区由于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采用当地荆桑品种,一般亩栽5,000~8,000株的高度密植,全年养蚕7~8次,亩产茧高达300斤左右。黄河流域主产区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诸省,其中山东省产茧20余万担。这些地区年降雨量少,只有长江流域的一半,又多集中夏季,加上温度较低,旱风多,因而桑树品种如山东的鲁桑,河北的桲罗桑、山西的黑格鲁桑都具有抗寒抗旱性能强的特性,适于养成高干或乔木桑,虽栽植株数少,但单株产量高,山东临朐县还保留有五百年树龄的高大鲁桑,每株春季产叶300余斤,有的进行粮、桑间作,亩栽桑40株左右,达到了“树上百斤茧,树下千斤粮”。山东、山西等省桑树多半栽在农田四边及梯田埂或河川地,一般春季用重修或者春出扦剪伐方法而不采用夏伐方法,全年养蚕2~3次,夏、秋季气候不像江南闷热,夏、秋蚕比江南稳产,全年可养多丝量品种。

  丝绸历来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最高年产茧量曾达441.7万担。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外贸易不能自主,生丝价格控制在帝国主义外商手里,蚕桑生产的兴衰常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主要蚕区沦入敌手,当时粮价飞涨,茧价惨跌,迫使农民挖去大量桑树,蚕桑生产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垄断了生丝出口,剥削蚕农,因茧价过低,栽桑养蚕亏损很大,蚕桑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全国产茧量下降到61万担的最低水平。建国30余年来,我国蚕丝事业从恢复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全国家蚕茧产量486万担,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近8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蚕丝业逐渐萎缩,1980年产茧量下降到146万担,只及我国的1/3。现在,我国的产茧量、产丝量和丝绸出口量都占世界第一位,每年丝绸出口换取大量外汇。蚕丝价格昂贵,比值高∶1吨生丝可换回3~4万美元,或100~110吨钢材,或180吨尿素,或115吨大米,或300吨小麦;4吨生丝可换取1架喷气式飞机;850~900匹绸缎可换回1架喷气式飞机;1吨丝织品可换回240吨钢材。丝绸出口,有力地支援了四化建设。

  栽桑养蚕历来是我国农村很好的副业之一。重点产区的养蚕收入一般要占农业总收入的20%左右。浙江省德清县有桑园82,737亩,1980年产茧12万余担,蚕茧收入全县平均每个农户可得300元以上。当前,国外主要产丝国家如日本,因农村劳动力缺乏,蚕桑生产逐渐衰退。而我国劳力充足,具有发展密集型手工劳动为主的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大有可为。如果以一个县年产茧1万担计算,仅需桑园土地1万亩左右,或是利用闲散土地栽植上千万株桑树,每年收益除了近200万元的茧价款外,还可以安排二三千个劳动力就业,取得十几万担桑柴和几百万斤能作为猪、羊、鱼精饲料及高效有机肥料的蚕粪(沙);特别是县、乡还可以设置四五百人规模的缫丝厂,生产50多吨生丝,如用于出口可换取外汇150万美元。还有蚕桑副产物可以综合利用。如生产10万担鲜茧,可得3万担干茧蛹,可制成酪蛋白1.8万担及0.75万担蛹油;如以10万亩桑园养蚕,可获得2万吨蚕粪作为原料,提取约500吨叶绿素,供药用和出口。所产的桑皮可制成2万吨粘胶丝。桑树还是绿化的树种,不少地区在路、渠两旁栽植乔木桑,增加国土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平衡。

  栽桑、养蚕的技术改革,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茧量,使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在江、浙蚕区,结合农田规划对老桑园有计划地进行改造,稀植改密植,高干改低干,劣种改良种,狠抓桑园间作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强了病虫害防治,改变了低产面貌。如江苏省无锡县全面规划,合理安排,桑园尽可能逐步集中向河港两岸发展,有60%零星分散的老桑园改成土地平整,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丰产桑园。集中成片成带栽植,可以避免大田施用农药污染桑叶。亩栽800~1,000株,能速成丰产,第三年亩产桑叶可达3,000斤。山西省沁水县端氏乡端氏村在山坡上修筑梯田种粮食,利用梯田地坎栽桑,达到粮、桑双丰收。

  在养蚕方面,采用优质、好养、高产的蚕品种,注意蚕室、蚕具彻底消毒,防止蚕病蔓延,使每盒蚕种单产平均春季达七八十斤,夏、秋季达五六十斤。过去养蚕只重视春、秋两季,现在春、夏、早秋、中秋和晚秋养蚕5次,提高了桑叶利用率和亩桑产茧量。过去老法养蚕每天喂叶6~8次,晚间必须起来饲蚕,非常辛苦,现在推行新法养蚕,每天给桑3~4次就行了。饲养大蚕也研究采用了平台养蚕和地蚕条桑育等省力的技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在发展区缺乏蚕室、蚕具,采用“室外养蚕”,利用林带或适宜的室外地点搭棚饲养大蚕,节约了房屋和蚕具等养蚕成本。近几年来,各地推广小蚕共育专业化,养小蚕有专用蚕室、蚕具,像把小孩送到托儿所一样,由有经验的人饲养管理,可以减少蚕病感染;养到3龄期再分发到农户饲养。大蚕期所需劳力及蚕室、蚕具设备,要比小蚕期增加8倍,采用简易蚕室或室外棚架饲养,从而节约设备投资。小蚕集中养,大蚕分散养,这不仅是养蚕技术体系的改革,也是保证养好小蚕达到无病高产的先进措施。采用方格蔟做茧以代替过去稻草制的蜈蚣蔟,改善了蚕儿结茧的环境条件,使条条蚕儿都能结上等茧,减少双宫、黄斑等下脚茧,就可以增加产丝量二成左右。但是我国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很不平衡,有的地方重养蚕轻管桑,因为桑园肥培差,亩桑产茧量全国不少地方尚未达到百斤茧水平。有的地方虽重视提高产量,却忽视了蚕茧质量。例如,每百斤茧的出丝率我国比日本要低1/3。日本平均生产1斤蚕茧仅用工1小时,而我国一般需用工3小时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实现蚕业现代化,要在蚕业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求每亩桑园年产茧200斤以上,上等茧率95%左右,每劳动1小时生产1斤茧以上。这个经济技术指标也就是现阶段实现蚕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具体条件,第一步先实现桑园管理高产化,小蚕饲养专业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蚕茧品质优良化。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高每亩桑园的产量。要抓住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多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采养结合,合理用叶,防治病虫害等科学培桑技术环节。浙江省海宁县钱塘江乡共有4,000余亩桑园,1979年亩产茧超过280斤,其中云龙村从桑园高产入手,推广科学培桑、养蚕技术,亩产茧不断提高,1964年过百斤,1968年达200斤,1972年达300斤,1980年达341斤,比全国平均亩桑产茧量要高出4~5倍。在新桑发展上,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土地潜力,因地制宜利用河堤、渠道边、丘陵坡地、溪滩等地栽桑园。发展新桑,首先要自力更生解决桑苗问题,要积极稳步,讲究质量,栽一棵活一棵,栽一亩成一亩,早投产早收益。其次,要推广新法养蚕,简化工序,提高工效。近年推广的少回育、小蚕炕床育、大蚕省力育、自动上蔟等高工效省成本的养蚕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四川省资中县龙结乡二村,大蚕实行地蚕条桑少回育,每人每期饲养5~6张种,每公斤茧用工2.15小时,接近日本先进水平。无锡县坊前乡协新村采用蚕台育,比老方法提高工效3倍,每年每个劳力产茧1,200斤左右。第三,要改进上蔟方法和蔟具,在提高养蚕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养多丝量品种,提高蚕茧品质和出丝率。江苏省无锡县张泾用方格蔟上蔟,提高了蚕茧质量,在中秋蚕期也饲养多丝量品种,上等茧率达93%,丝长达1.150米,出丝率达17.7%。如果全国都能达到这个指标,就可以再增加三分之一的产丝量。第四,防治蚕病,减少损失。解放以前,我国主要蚕区微粒子病、僵病猖獗,蝇蛆病也很严重。随着蚕病研究工作的深入,消毒防病技术的提高,蚕病为害逐年减少。目前,为害生产最严重的蚕病是病毒病,主要是脓病和软化病,尤以夏、秋蚕期较多。加强蚕病防治,也是养蚕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