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战区划分情况简介

儿童资源网

抗战时期战区划分情况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宣布对日抗战。8月,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面临日军进攻之区域划分为五个战区(以后又逐步将全国划分为10个战区与2个游击战区),并确定了各战区的作战任务。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作战区域为津浦、平汉两路北段之地域,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区域为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辖第六、七集团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作战区域为江苏、浙江、上海地区,辖第八、九、二五等集团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区域为福建、广东地区,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依然为蒋介石兼任(后为李宗仁),作战区域为山东及苏北,辖第三集团军及其它部队。

    9月11日,军委会又划津浦路沿线为第六战区,调冯玉祥任六战区司令长官,三战区司令长官则由蒋介石兼任。由于原定归六战区管辖的第五集团军韩复榘不愿服从冯玉祥,冯亦自请不指挥韩的部队,10月15日军委会便撤销第六战区。故六战区并未正式成立起来,冯玉祥也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会长。10月下旬,第七战区设立,司令长官刘湘,作战区域为浙赣路沿线。不久刘湘病故,该战区随即撤销。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归属第二战区。

    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过的《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并改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仍任委员长,冯玉祥任副委员长,何应钦任参谋总长。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全国划分为六个战区,各战区作战区域均有调整。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区域为平汉路沿线及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含第十八集团军),作战区域为山西全省及绥远、河北、河南各一部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含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作战区为江苏、浙江地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区域为两广地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作战区域为津浦路地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区域为甘、青、宁地区;此外,为巩固武汉的战略地位,又设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负责湘、鄂、赣部分地区及长江防务,新设福建绥靖公署,主任陈仪,作战区域为福闽地区;任命蒋鼎文为西安行营主任,作战区域为陕西(抗战以前,曾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西安、重庆、武汉、北平、广州等行营)。

    1938年下半年,武汉会战前夕,为保卫大武汉,蒋介石指示军令部编组 第九战区,以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兼任司令长官,作战区域为赣西、鄂南与湖南全省。

    武汉沦陷后,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军委会在衡山召开军事会议(即南岳会议)。会上决定,减少指挥层次,减掉军团、旅等指挥层次,指挥系统改为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军、师至团以下;以军为战略单位,保留原有各战区,但重新划分作战区域;由薛岳代理九战区司令长官(后任司令长官,直至抗战胜利);设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作战区域为陕西(1940年5月15日撤销);增设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作战区域为山东全省及江苏一部分地区;翼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作战区域为河北、察哈尔地区。鉴于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各机关均已迁往重庆,会议决定撤销重庆行营,设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负责四川大后方防务。

    此外,军事委员会为加强对华北、华中、华南之军事指挥,又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又称西北行营)、桂林行营(又称西南行营),统一协调指挥长江南北各战区之军事。天水行营主任程潜,指挥长江以北第一、

    二、五、八等战区及各省之军事;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指挥长江以南第三、四、九战区及南方各省之军事。后因天水远在甘肃河西走廊,交通、指挥多有不便,行营迁往西安,遂成为西安行营;1940的昆仑关战役后,又撤销桂林行营,改为军委会桂林办公厅,军事指挥权拨归四战区司令长官部。此后又设委员长赣州行辕,协调指挥第三、四、七、九战区,主任由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不久因形势变化撤销。

    1940年6月,宜昌战役时,军委会又重设第六、七两个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作战区域为湘鄂川黔边区;第七战区司今长官余汉谋,作战区域为粤赣边区。此后,又曾设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龙云,作战区域为滇、越边区。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军委会又编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杜聿明。

    1945年1月,军委会又编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总司令部下辖四个方面军:原滇越边区部队编为第一方面军,司令长官卢汉,作战区域为滇、越边区;原第四战区部队编组为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作战区域为粤、桂边区;湘桂黔边区部队编为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汤恩伯,作战区域为湘黔边,国民党第74军等部队编为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王耀武,作战区域为湘西。

    同月,军事委员会又设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协调指挥第一、五两个战区;重设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将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之大别山地区划归该战区,属汉中行营节制指挥。

    1945年6月,军委会又增设第十一、十二两个战区。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副司令长官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等,作战区为河北、山东地区;

    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副司令长官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等,作战区 域为察哈尔、绥远、热河三省。两个战区统归新设立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9月1日改为北平行辕)指挥,行营主任李宗仁。

    抗战8年中,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各战区司令长官,作战部队与作战区域也在不断变换。各战区司令长官变动情况大致如下:

    一战区:司令长官初为蒋介石兼任;1937年下半年为程潜,1939年上半年为卫立煌;1942年为蒋鼎文;1944年7月后为陈诚;1945年1月后为胡宗南。副司令长官曾有刘峙、宋哲元、鹿钟麟、汤恩伯、冯钦哉、曾万钟、胡宗南、郭寄峤、孙蔚如等。

    二战区:司令长官一直由阎锡山担任。副司令长官曾有黄绍?、蒋鼎文、朱德(1939年3月)、杨爱源等。

    三战区:司令长官初为冯玉祥;1937年9月后由蒋介石兼任;12月后由顾祝同担任。副司令长官曾有唐式遵、刘建绪、黄绍?、韩德勤、上官云相等。

    四战区:司令长官初为何应钦;后为张发奎。副司令长官曾有余汉谋、夏威、吴奇伟等。

    五战区:1938年9月为李宗仁;1945年初为刘峙。副司令长官曾有韩复榘、李品仙、孙连仲、孙震、郭寄峤等。

    六战区:1938年9月设立时为冯玉祥;1940年重设时初为商震;后为陈诚;1944年后为孙连仲;1946年后为孙蔚如。副司令长官曾有鹿钟麟、杨森、谷正伦、吴奇伟、黄琪翔、郭忏、王缵绪、冯治安、陈继承等。

    七战区:1937年10月设立时为刘湘;1940年6月重建时为余汉谋。副司令长官曾有陈诚、余汉谋、蒋光鼐等。

    八战区:司令长官初由蒋介石兼任;1939年1月后一直由朱绍良担任。副司令长官曾有傅作义、马鸿逵、盛世才、胡宗南等。

    九战区:司令长官初为陈诚;1939年10月后一直由薛岳担任。副司令长官曾有商震、罗卓英、王陵基、杨森、王缵德等。

    冀察战区:总司令初为鹿钟麟;后为卫立煌兼任;再后为蒋鼎文、高树勋。副总司令曾有石友三、庞炳勋、孙良诚、董英斌、高树勋等。

    苏鲁战区:总司令初为于学忠;后为李品仙、黄琪翔。副总司令曾有沈鸿烈、韩德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