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抗法战争
结束殖民统治的印度支那抗法战争
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这是指1945年 9月至1954年 7月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越南人民举行总起义,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老挝和柬埔寨也先后宣布独立。从此,日本侵略势力退出了原法属印度支那。法国为恢复其对印支的殖民统治,在美国和英国的支持下,竟派出军队紧跟到印支接受日本投降的英军之后,登陆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妄图重占印度支那。于是爆发了长达 9年的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法战争。战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 9月至1947年12月为战略防御阶段。战争爆发之初,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仅有四万余人,老挝与柬埔寨人民武装力量更少,武器装备很差;而法国殖民军则有八万余人,装备精良,还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法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在海空军掩护及英军庇护下,于1945年 9月33日在西贡以南登陆,恢复殖民机构,并以西贡为基地,向印度支那人民发动进攻。10月,占领整个柬埔寨。年底,又侵占了南越大部地区和老挝下寮地区。 1946年 3月,法军登陆海防,进驻河内,以后,再向河内周围地区进攻,逐步控制了红河三角洲地区。与此同时,法军还在岘港登陆,进攻广治、顺化,完成了对南北印度支那的分割。越南人民军以部分兵力实施阵地防御,主力撤往农村建立游击根据地。
1947年 9月,法军向越南西北地区发动进攻,占领和平、山西、义路后,沿铁路进占老挝,切断了越北山区与平原地区的联系。10月 7日,法军发动冬季攻势,企图歼灭越军主力于越北山区。越人民军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于12月23日粉碎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越北战役的胜利。1948年 1月至1950年12月为战争的相持阶段。法军在越北战败后实行“以越制越、以战养战”的方针,对占领区实行绥靖政策,对解放区加紧蚕食和“扫荡”。1949年,扶持前皇帝保大建立“越南国”,组建傀儡军对越人民军作战。同时,给老挝、柬埔寨两邦以名义上的独立。越军则以营、连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发展正规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并组建机动部队进行运动战。
1950年冬,在中国顾问团帮助下,越军发起“边界战役”,一举解放高平、谅山等地,歼灭大量法军,使解放区与中国千里边界连成一片,扭转了越北战局。1950年12月至1954年 7月为战略进攻阶段。1950年底,法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一面固守红河三角洲地区,一面拼凑兵力,准备卷土重来。越人民军连续发起 3次攻势作战,至1951年 6月,连克法军据点七十余个,歼敌十万余人。与此同时,老挝巴特寮解放军胜利地进行了上寮战役。柬埔寨统一阵线解放军也连续获得胜利。1953年秋,法军在美军支持下推行纳瓦尔计划,企图在18个月内夺回战场主动权。11月20日,法军使用空降兵攻占越南西北部战略要地奠边府,并以此作为控制越南西北部和上寮地区的据点。1953年冬至1954年春,越人民军在中国顾问团和中国人民支援下,向越西北和西原地区的法军发起战略反攻,并配合老挝解放军和柬埔寨解放军解放中、下寮和柬埔寨东北地区,打通纵贯印度支那南、北战场的战略交通线。1954年 3月13日,越人民军向困守奠边府的法军发起猛烈攻势。经过55昼夜激战,于 5月 7日攻占法军指挥部,生俘法守军司令卡斯特里准将,共歼灭法军 1.6万余人。
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1954年 7月21 日在日内瓦会议上做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协议具有决定性意义。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在中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经过 9年艰苦奋战,共歼灭法军14万人,西贡军队42万余人,结束了法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成为战后东南亚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斗争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