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固攻北匈奴之战
保卫边陲窦固攻北匈奴之战
东汉建国之初忙于治内,对外采取忍让防御政策,致使匈奴不断入侵。建武二十二年(公元 46年) ,匈奴发生内乱,分裂为南、北匈奴,相互攻伐不已。后南匈奴归顺东汉,东汉乘机采取“以夷制夷”政策,将南匈奴单于迁于云中 (今山西原平西南),收复了北方五原、雁门等八郡,与北匈奴形成对峙。明帝时,仿效汉武帝击匈奴的故事,任用熟悉边情的窦固率军讨伐。水平十五年(公元 72年) ,窦固、耿秉率军出屯凉州。第二年,东汉派大军进攻北匈奴。窦固、耿忠率军 12000骑出酒泉塞;耿秉率军万骑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祭肜(荣)率军万余骑出高阙塞(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并有南匈奴左贤王随征;来苗、文穆率军万余骑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东北)。窦固率军挺进天山,斩北匈奴千余人,追击呼衍王直达蒲类海 (今新疆巴里坤湖),同时班超率军攻取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北) ,打开了西域的门户,并在此设官、屯田。其他三路虽无大获,但牵制了北匈奴东部势力向西的发展。为了肃清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开辟东西交通,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招抚诸国。十七年十一月,朝廷又命窦固统帅耿秉、刘张两部,合兵 14000骑进入西域,平定了车师(今吐鲁番一带)。窦固奏准在西域设官治理后,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