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
花甲之年挥军平乱的郭子仪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在和平年代,有的军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打过仗,也有的军人赶上打仗时已近花甲之年,唐朝名将郭子仪(公元 697年?公元 781年)就属于后一种情况。他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年轻时中了武举,长期在北方边疆当军官,逐步迁升,到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 57岁时,被任为天德军(今内蒙古五原东)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有兵马使。天宝末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此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今宁夏一带,治灵武)节度使。十二月,叛将高秀岩进犯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郭子仪将其击败,乘胜攻克静边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克马邑(今山西朔州),东进入东经关(今山西代县西)。次年正月,玄宗命郭子仪撤围云中,回朔方发兵进取洛阳,另选一将分兵定河北。郭子仪推荐此前同他不和的部将李光弼。朝廷即以李为河东节度使,分兵 1万进军河北。二月,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将史思明率 2万骑争夺常山。李光弼同叛军相持四十余日后,史思明断绝了常山粮道。李向已进军代(今山西代县)的郭子仪求援。郭即率军出井陉,至常山同李光弼合兵 10万余,在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城南大败史思明,乘胜克赵郡(今河北赵州)。安禄山得悉后方受到严重威胁,派兵增援史思明。郭、李驻军恒阳(今河北曲阳),筑深沟高垒以对敌,采取“贼来则守,贼退则追,白昼耀兵扬威,夜间偷袭贼营,贼不得休息”的战术。数日后,郭、李见叛军已经疲劳,出击嘉山(今河北曲阳境内),大败叛军,斩首四万余级,俘千余。史思明丢盔卸甲,坠马扶断枪步行,至夜才归营。战后,河北十余郡都杀叛军守将而归顺朝廷。安禄山和其后方范阳的交通彻底断绝。安禄山打算从洛阳撤军。此时,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扼守潼关的老将哥舒翰出击,去收复洛阳。哥舒翰上奏,力陈坚守撞关之利、出击之弊。玄宗不听。哥舒翰捶胸大哭后出兵,战败被俘。安禄山随即攻
占长安,玄宗仓皇西逃。形势急转直下,郭、李只好率军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又为叛军所占。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就是唐肃宗。郭、李奉诏率军 5万至朔方。这支军队即成为唐进行反攻的支柱。八月,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冬,联络回纥军平定河套地区,稳定了后方。二年春,郭子仪率军收复河东,一度占领潼关,阻断叛军长安至洛阳的交通。九月,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广平王李淑)率军攻长安。行前,肃宗对郭子仪说: “能否成功,在此一行。”郭答:“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郭子仪随即率朔方军及回纥军15万在香积寺 (长安南) 同叛军激战,斩首 6万余级,俘 2万余人。叛军溃败,唐军乘胜收复长安。休整三日后继续东进,收复潼关,歼叛军 5000人。叛军退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弑父安禄山自立的安庆绪纠集 15万人至陕州抵御唐军。郭子仪率军正面进攻,同时派回纥军迂回叛军侧后,叛军大败,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洛阳。战后,肃宗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以郭为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公元 758年)九月,肃宗命令郭子仪等七个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率步骑兵 20万征讨安庆绪;命令李光弼、王思礼率部助攻。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均为国家元勋,难以互相统属为理由,在各部队之上不设元帅,而由宦官(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于是,鱼朝恩即成为这支大军的实际统帅。十月,郭子仪首先渡黄河,克获嘉(今属河南),围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率军 7万来救。郭子仪设阵埋伏 3000弓箭手,自率军与叛军交战后佯退入阵。安庆绪追击,被埋伏的弓箭手猛烈射击,大败。郭子仪乘胜追击,俘斩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攻克卫州,进围邺城。安庆绪向在范阳的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 13万人马南下,攻占魏州(今河北大名),二年二月兵临邺城。由于围邺城的唐军九节度使互不统属、互不协调,加上鱼朝恩的瞎指挥,唐军被史思明各个击破。郭子仪率部退保洛阳。鱼朝思将邺城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听信谗言,郭子仪被罢官。随后,朝廷曾几度起用郭子仪,但只不过是利用他的威望,并不想让他掌握兵权。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太原、绛州(今山西新绛)驻军因管理松弛、粮饷不足,发生骚乱。这些部队原为郭子仪所管辖。朝廷担心年轻将领压不住阵,便封郭为汾阳郡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郭子仪担心受牵制,无法完成使命,要求面见皇帝。当时肃宗有病,郡臣都不能见到皇帝。郭子仪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死不瞑目。”肃宗只得在卧室中召见他并说:“河东之事,全交给你。”郭子仪平息了绛州等地的骚乱后回到长安。此时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专权,猜忌郭子仪,多次进谗言。郭乃要求辞去节度使和副元帅职务,再次闲居。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入侵,陷?州(今属陕西彬县),骚扰武功(今属陕西),长安震动。唐代宗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元帅是雍王李适),出镇咸阳。此时郭子仪因闲居太久,只找到 20名部下便赶到咸阳。而吐蕃的 20万人马已渡过渭河,漫山遍野而来。郭子仪派人到朝廷要求增兵,被程元振阻挠,无法上奏。吐蕃很快到达长安至咸阳之间的便桥。长安一片混乱,代宗仓皇出逃至陕州。郭子仪赶回长安后招集到 3000骑南下至商州(今属陕西),又招集到失散的士兵 4000人郭子仪动员大家取长安,共雪国耻。经整顿,军势有了起色。逃到陕州的代宗怕吐蕃东进,召郭子仪赴陕州。郭子仪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我军如出蓝田(在长安东南),敌人必不敢向东。”郭子仪随即派长孙全绪带一支小部队由蓝田北上,白天大张旗鼓,夜间多点灯火,同守卫蓝田的殷仲堪部互相呼应,又派二百余骑至长安郊区。百姓都传言:“郭令公带了不计其数的军队由商州北上啦!”本来就是以掳掠为目的的吐蕃军情以为真,稍稍西退。长孙全绪又派人进入长安城,夜间在朱雀街击鼓大呼。吐蕃惊慌失措,乃全部撤出长安。郭子仪进入长安,很快安定了社会秩序。代宗回长安后不得不说:“用卿太迟,才落到这步田地。”二年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战功的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同朝廷矛盾激化而谋反。仆固怀恩原为郭子仪的部属。朝廷即任命郭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大使。郭在仆固怀恩部队中有很高威望。仆固怀思谋反时曾造谣说,郭子仪已被鱼朝恩所杀。郭到河中(今山西永济)后,谣言不攻自破,局势很快稳定。仆固怀恩率 300骑逃往灵州。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仆固怀恩引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族共数十万人从东、北、西三面攻入关中。长安再次受到威胁。朝廷令郭子仪屯兵泾阳(今属陕西),同时急召各节度使至关中。回纥和吐蕃很快将泾阳包围。此时仆固怀恩突然病卒,而回纥和吐蕃因争霸而不和,在经阳城外分营而居。郭子仪决定利用这一矛盾,便派人去联络回纥,共击吐蕃。回纥不信,要求面见郭子仪。郭对诸将说:“如今众寡不敌,难以取胜。我过去和回纥交谊深厚,不如挺身去说服它,可以不战而胜。”诸将建议带 500骑警卫。郭说:“那反而会坏事。”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只带数骑开西门而出,同时让人高呼:“令公来啦!”回纥部将大都认识郭子仪,见他后都下马叩拜。于是,双方约定合击吐蕃。吐蕃得悉,连夜撤兵。唐和回纥联军追击,在灵台(今属甘肃)以西大败吐蕃军,再次稳定了京都局势。随后他回到河中。大历元年(公元 766年),军中缺粮。他不顾已近古稀之年,带头种地。将士都以他为榜样。当年在河中就做到野无荒地,军有余粮。三年,调驻?"州,防御吐蕃骚扰。十四年,德宗即位,尊他为尚父,加大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公元 781年)六月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