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儿童资源网

戚继光

    抗倭英雄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年?1588年)这首诗抒发了他一生南征北战、保卫国防的壮志豪情。他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世代为军官。幼时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父景通病故,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在军中度过一生。嘉靖年间,由日本失意武士和流氓组成的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活动十分猖撅,人们称之为倭寇。戚继光从军后的前 25年主要从事同倭寇的斗争。早期在山东沿海防倭,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他到浙江后看到各卫所官骄兵情,纪律松懈,训练废弛,难以应付倭寇袭扰,便亲自到当时民性剽悍的金华、义乌等地招募强壮的农民和矿工三千余人组成新军,按身材高矮发给长短不同的兵器,教以不同的击刺法。他以“岳家军”为榜样,做到军纪严明,赏罚必信。他还根据南方多山地沼泽、道路曲折狭窄、兵力不易展开的地形特点,并针对倭寇常使用短刀等兵器的情况,将士兵编成 12人的小队,使用枪、盾、叉、钮、棍、刀等不同的兵器,互相配合作战,名叫“鸳鸯阵”。部队所用战舰、火器、兵械都精益求精。这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军,纪律好,武艺精,还有一套切实可用的战术,在同倭寇的作战中,屡打胜仗,被誉为名闻天下的“戚家军”。四十年,倭寇袭台州,戚继光率军迎战,亲手杀死倭寇首领,先后九战皆捷,斩俘一千余人,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四十一年,倭寇大举入侵福建。戚继光奉命南下进剿。他得悉倭寇在福建沿海有三个大的巢穴,便由北面南逐个清剿。最北面的横屿是宁德东面海中一小岛。戚继光命令官兵每人拿一捆稻草,在退潮时奔袭横屿,将稻草填至水深处,直捣怪巢,斩 2600人,乘胜追击,又连续捣毁倭寇在牛田(今福建福清南)和林墩(今福建莆田南)的巢穴。随后班师返浙。不久,怪寇又包围兴化(今福建莆田),并派小卒化装成官府的送信人混入城中,里座外合,将城攻陷,焚掠一空后盘据在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东南)不去。驻福建的明军将领俞大猷和刘显因兵少而未能进剿。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奉命率部入闽,与俞、刘兵分三路进剿平海卫,戚继光部首先攻入倭巢,与俞、刘部共斩倭寇两千余人。戚继光战功第一,升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和浙江的温州、金华二府。四十四年,戚继光率步骑兵,同俞大猷率水兵相配合,剿平盘据在广东南澳岛的倭寇。东南沿海的侵患基本平定。四十五年,兼管潮(今广东潮州)、惠(今广东惠州)两州的军事。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奉调北上,总理蓟州(今天津蓟县)、昌平(今属北京)、保定(今属河北)三镇练兵事务。到任后经调查,他就这三镇防务上疏,指出弊病,提出改革办法。他提出,应根据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灵活使用车战、骑战、步战等不同的作方法。他指出,北方兵只会骑战,而不熟悉山战、林战、谷战之道,建议调浙东的步兵和炮手各 3000人,再募西北壮士,使兵员充足,再加以严格训练,以备边防之用。朝廷乃命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今河北卢龙)、山海等处,但未同意调浙江兵。随后戚继光还主持维修了这三镇的长城,并沿长城建造了一千三百多座高大的敌台。万历元年(1573年),鞑靼王子、董狐狸等数度扰边,都被击败。在戚继光镇守蓟门15年间,他们再也不敢进犯。当时人们赞誉他“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受人排挤调往广东任总兵官,十三年,卸职还登州,十五年病卒。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两部兵书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