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

儿童资源网

彭雪枫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
    “雄气压陇海,英风断淮河。荣哀何有尽,万众泪滂沱。”这是陈毅 1944年所写《哭彭雪枫同志》八首中的一首。
    彭雪枫(1907年?1944年),原名修道, 1907年 9月 9日生于河南镇平七里庄。少年时家贫,但聪慧好学, 14岁开始受亲戚资助,到天津、北京求学。1922年入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五册”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 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京、天津、河南开封、山东烟台、江苏镇江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数年间被驱逐三次,被关押三次,忍饥受寒,磨练了他的革命意志。1930年 4月,被调往在鄂东南活动的红军,在第五军任大队党代表。 6月成立第三军团,他任纵队和师政委。 7月攻打长沙时,他率部首先登城,为后续部队打开胜利通路。撤出长沙时,湖南省行动委员会和军团政治部被围。他率部同敌人反复冲锋,救出被围困的战友,受到彭德怀的表扬。他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2年 8月,二师师长郭炳生带一个团企图叛变。他发现后率15名骑兵前往追赶,挽救了部队。周恩来等赞誉他在这一事变中表现了“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领导作用”和“应付事变的机智和能力”。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他红星奖章。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任第四师政委时,师部在抚州八角亭遭敌人包围。他亲率通信排反冲锋,击退敌人,救出师部。长征开始,他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局局长。1935年 1月任第五师师长,部队缩编后改任第十三团团长,率部充当前卫,在攻克娄山关、二打遵义等战斗中均担负主攻。出草地后,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第四师政委。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战役。1936年 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从 9月起,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化名前往兰州、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涪特)、太原,分别会见国民党甘肃省主席于学忠、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和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 9月,他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转战豫皖苏边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和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主持创办第四师拂晓剧团和《拂晓报》,连同骑兵团,被称为“彭司令的三宝”。1944年 9月11日,他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江苏省洪泽县和安徽省宿县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纪念馆。
    他好学不倦,征战之余博览群书。为提高部队军政素质,著有 《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等教材和《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等论文。他写得一手好文章,笔锋常带感情,有《彭雪枫书信日记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