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科技贡献

儿童资源网

阿拉伯人的科技贡献

    阿拉伯人在各地建立了图书馆,清真寺中一般都藏有图书,另外还办了一些公共和私人学校。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统治时,于830年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编译机构,称为“智慧馆”,大批专家在这里从事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外国学术文献的工作,一直持续了100多年。这一时期前后,法萨里翻译了印度的天文学著作《太阳悉檀多》;哈查只翻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马蒙时期朝廷组织了一次测定子午线一度之长的工作,大数学家花拉子密参加了这次测量,由测量结果推算出来的地球周长已相当接近实际值。另外,天文学家苏非(903~986)绘制了著名的星图《恒星图象》;艾尔?比鲁尼(973~1048)提出了地球绕日旋转、行星轨道为椭圆的猜想;宰尔嘎里(1029~1087)在他的天文学研究中取消了水星的本轮,并将其均轮改为椭圆;欧麦尔?赫雅木所编的哲拉里历,比当时欧洲人采用的阳历还精确;雅古特(1179~1229)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地名词典》;哈兹尼对液体和固体的比重作了研究;伊本?奈菲斯接近认识了血液的肺循环;在伊儿汗国的乌鲁伯格天文台工作的卡西算出了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

    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充当了沟通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桥梁作用。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印度数字和位值记数法传到了西方,后来影响了全世界,实际上是数学史上一次伟大的计算革命。其中大数学家花拉子密的《还原与对消》专门讨论代数问题,对欧洲中世纪的数学影响最大。白衣大食在西班牙建立的翻译学校直接向欧洲传播东方文化和阿拉伯人加工过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学者拉齐(865~925,波斯人,曾任巴格达医院院长)的《医学大全》、阿维森那(980~1037)的《医典》、伊本?海赛木(965~1039)的《光学》等,在中世纪的欧洲,很长时期都被奉为权威和经典。中国的造纸术、火药配制、炼丹术、指南针等都通过阿拉伯人传向西方。元朝时大批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给中国带来了中亚的天文仪器和著作、回回药和回回医学,以及伊斯兰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