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虽然已发明了机械织机,但在其构成对手工织机的严重威胁之前,也还经历了一段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获得机械织机专利权的是一个乡村神甫埃德蒙·卡特烈特。他脱去黑袍成为一名工厂主。但他缺乏经商本领。他的织布厂有20几台织机,但如其他新事物一样,还不够成熟。他的企业在几年以后歇业了。直到1804年,卡特烈特才改进了织机,提高了功效,从而能在与手工织机的对抗中生存下来。
纺织机排挤了纺车,这只是把妇女的家庭副业搞垮了。但动力织布机把分散在小作坊中的手工织工排挤掉,其意义却深远得多。因为这样,在整个英国就为男工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1806年,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大型织布厂,机械织布机是蒸汽机驱动的。1818年已经有了15家机织布厂,1833年英国纺织厂有8.5万台机械织布机。同时在农村及小城镇还有几十万手工织布工人为了糊口,靠劳动工资谋生。不久机械织布机占领毛织业。由夏普和罗伯茨(1822年和1825年)对卡特烈特织布机的改进,引起了新的投资浪潮。以很多人贫用为代价所获得的机器,在与落后的生产形式之间的不断斗争中取胜,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英国彻底占居了统治地位。1850年有22.4万台机械织布机。但5年后还有5万名手织工人。他们在一个垂死的行业中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艰苦挣扎,直到最后死去。
在18世纪90年代,有34万人在新的机械纺纱厂工作。其中男工15万人,女工9万人,童工10万人。棉纱生产集中在迅速涌现出的一些工厂里,首先是在兰开夏郡、诺丁汉郡,特别是在海港利物浦的后方地带以及在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的西部地区和港口格拉斯哥附近发展起来。这些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地区,棉纺业也成了最早的工厂产业。
英国对原棉的需要飞速增长。在纺织机普遍采用后没有几年,原棉的供应就很紧张。纺织品的重要原料棉花,加工起来很费功夫。那些白色的棉桃得去掉脱籽。在东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种植场,缺乏足够的黑人奴隶劳动力。一个女工脱籽一磅棉花得花上整整一天。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制造成功一种用手工操作的脱籽机,每天可清理50磅棉花。这种棉籽机,被称为轧棉机。在惠特尼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权以前,在短时期内轧棉机就已经成为种植场主普遍拥有的财物。美国南方各州的棉花产量,已经从1791年的19万包达到1803年的4100万包。这是一次真正巨大的飞跃!
在英国,进口原棉要收进口关税,因为国家要保护本国的羊毛生产和加工业。但棉纺织厂厂主们的影响使得在1789年终于废除了对棉花的进口关税。
棉纺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毛麻制造业以及纺织业中的其他行业和漂染业不会不触动。这些行业也进行了技术革新:梳理机,梳毛机,切布机,织袜机等所有发明和发展大部分在18世纪的最后30年中迅速次第出现,大大促进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工业部门,即纺织业的生产发展。
第一批机械纺织工场用水轮驱动,厂房简陋,设备粗糙。其中有些厂房过去是仓库和堆栈。建厂初期投资额都比较低。但情况迅速改变。惹人喜爱的水纱畅销,这给厂主带来了巨大利润。水纱由英国运至海外销售,所得利润大部分投资于扩充企业和新建厂房。棉纺工业的建立因此并不那么依赖于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自行提供资金。
出口的繁荣昌盛以及随着每次技术改进提高生产力,使棉纺业的规模飞速扩大。每个厂都有好几百人在工作。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兰开夏郡的纺织业中心出现了6至8层高的厂房,以及红砖砌的辅助用房。这些都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兴旺发达的最初见证。
对英国在1790年前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估计得过高。但那时的基本的技术基础业已奠定。尽管存在着欧洲大陆随后爆发的拿破仑战争及对英国的封锁,但英国的棉花加工业到1810年耗棉已上升到6000万公斤,远远超过了毛织业。在以后的20年中棉花的加工量又翻了一翻,于1831年达到了值得骄傲的数字1.25亿公斤。1850年英国有1932家纺织厂,其中834家纯系纺纱厂,其余兼搞织布。
英国的兴趣在于输出棉纱和棉织品,而不是输出纺机,以免带来新的竞争。虽然禁止输出纺机,但却无济于事。英国无法保持垄断。尽管以处罚相威胁,但工业间谍事件、走私机器零件以及外国的有关人员设法把英国的专业人才弄出国,仍有增无减。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国的竞争开始在市场出现,并迫使英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1842年纺织机械的出口禁令终于被废除。
成本被迫降低,需要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联系到这一点,必须提到18世纪30年代初引进的理查德·罗伯茨的自动走锭精纺机。在一台纺机上可自动卷线,装上400至600锭子,以后甚至增加到1000锭子。这是纺织技术上的一项最有意义的发明。但由于劳动力过剩和厂主利润的下降,妨碍了在纺纱业中普遍使用这一昂贵的革新措施。纺纱业仍愿用它们古老的设备从事生产。
到1851年,英国以其1800万锭子占了世界棉纺织业产量的一半,顽强地保持其领先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有世界贸易渠道都告中断,新的棉纺织业在一些欧洲大国建立起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