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技术有明察秋毫的本领。因为全息照片能精确地再现原来被拍摄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它作标准检查原物有没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有1微米的变化,就可以用全息照相技术检查出来。科研生产部门,还让激光全息摄影来担任成品内在质量的“检验员”。检验时,给被检物加上一点压力或加点热;如果物体内部有裂痕、微孔,它的表面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程度极为细微,肉眼根本无法觉察,但在全息摄影这对“火眼金睛”下面,所有这些瑕疵、隐患,统统暴露无遗。这种方法除了可以精密地检查内在质量外,还有对被检物丝毫无损的的优点,特别适用于贵重物品,例如珍贵文物、古代雕塑品的检测。希腊科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查出古代塑像受风化的程度。生产上用这种方式检查精密零件、飞机蒙皮、飞机轮胎的内在质量。在国外的飞机轮胎工厂里,已经起用了激光全息照相“检验员”。这种方法还被用来作生物学研究,比如研究脑壳受力时产生的形变,研究蘑菇的生长速度等等。
还在发展当中的是全息存贮技术。我们在谈全息照相特点时提到过的存贮信息,也就是记录信息的能力。从理论上计算,用光盘存贮信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贮的信息约为10位,而用全息存贮,每平方厘米可以存10位,高100倍!而且读出信息的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
现在,已经可以把信息存到材料里面去,全息照相用的材料不是一薄层底片,而是整个一块晶体可以存入10万册图书,一个图书馆只要保存几块记录晶体就可以。这看来带有一点幻想色彩,然而是有希望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全息存贮的发展将会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换代。
一般的全息照片,只能一张一张制作,价格也很高;除了科研上的使用以外,只能当作高级艺术品。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压印全息技术。用这种方式制造全息照片,先要做成一块金属的微浮雕板;把它当作印板,在镀有金属膜的特殊纸张上压出全息照片。这比印邮票还要方便,可以大批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应用面也越来越广。
这种全息照相不仅有立体感;在阳光或灯光下呈现多种色彩,衬在银白色的金属背景上,显得更为绚丽。人们用它来装饰书刊、玩具、旅游纪念品,很具魅力。
这种全息照相也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完全取决于制作时采用的景物和拍摄方式,就像加了密码一样。没有原始印版,无法复制。因而,它成为防止伪造的有效手段。已经在纸币、信用卡、磁卡及外交签证等凭证上出现各种全息标识以防伪造。在我国,也已有不少厂商采用全息照相商标来防止有人伪造商标,欺骗顾客。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照相这项重大技术成就,却是在与普通摄影毫不相干的科研领域内发明的。发明者加伯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是想要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他设计了这种新的成像方法,并于1948年公开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但是,当时没有激光这样好的单色光,技术上也有一些困难,加伯并没有取得成效,他的论文也没有人重视。
直到十多年后的1964年,因为出现了激光器这种理想的光源,全息照相技术才开始发展起来。很快,全息照相术便成为一种用途十分广泛,并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加伯因为首创全息照相的理论,荣获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本人由此而被世界公认为“全息照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