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通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己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子张板桥在《 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 》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助,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疑惑。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张民觉在国内的个别亲属对他的捐献行为更不理解,甚至批评他是“沽名钓誉”。这个批评实在是太离谱了!张民觉一贯低调,根本无“沽”“钓”之心。他靠自己在科学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已经获得很高的名誉,这是天道酬予的,并非“沽” “钓”而得。
张民觉身在异邦,心系中华。张板桥对我们说:“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对我们讲中国的事情。在我们长大独立之后,父亲还经常把报刊上有关中国的文章剪下来寄给我和我的妹妹。”
笔者曾参与清点张民觉捐赠给山西省计划生育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发现其中有两份他阅读后珍藏的《 人民日报 》。一份是1982年9月9日的《 人民日报 》,头版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6日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另一份是1982年12月4日的《 人民日报 》,头版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显然,只有时刻关心神州大地变化的海外游子,才会收集保存这样的资料。
曾遭美国特工监视、骚扰
张民觉是1938年离开中国负笈异邦的。对于旧中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贫穷,是有深刻体会的。他盼望变革现实,期待一个新的政权出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张民觉由衷地高兴,在许多场合表露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和欢迎新政权的政治倾向。
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当局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及所谓“亲共分子”。张民觉的表现自然引起联邦调查局的注意。他们怀疑张是共产党人,但又找不到证据;再说张在美国是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有所顾忌,不敢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逮捕。于是,特工人员频频“光顾”张家,找张民觉“谈话”,企图找到“通共证据”。
当时,在美国的另一名山西籍科学家任之恭博士也有类似的遭遇。他采取的是“热”的办法,把特工人员斥责一顿,甚至勒令那些人:“滚出我的办公室!”而张民觉则采取“冷”的办法,不管那些人说什么,都不予理睬。他泰然自若,旁若无人,独自斟酒举杯,或泡一杯咖啡,慢慢地品尝。有一次,特工人员临走时“无意”地遗留下一个公文包,停了一会又回来取走。张民觉当然不会随意去翻动它,他嘲弄那个家伙说:“你这样漫不经心,当心你的上司处罚你!”事后,张民觉曾对朋友说:“他们怀疑我是共产党,可惜我不是。要是我还留在中国,可能会申请参加共产党。”
埋头实验 生活俭朴
张民觉在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或出席颁奖仪式时,自然是西装革履,仪表讲究,看起来相当风光。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和在实验室里,他都是个十分朴素节俭和随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