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珍珠母贝做嫁接手术

儿童资源网

给珍珠母贝做嫁接手术

  除上述必要的手术工具外,还要有一些配套的生产工具:如在插片时,应有一只饭盒用来放置手术架,这样可以免得蚌内水分四溢。用以清洗小玻璃板的容器可用小盆,消毒玻璃板则可根据玻板大小而采用更小的容器。还应有一个盛放药棉的烧杯或碗。手术室里暂养育珠蚌用的脸盆、大脚盆、水箱等用以暂放手术蚌;为蚌壳刻写日期、代号的钢锯断条;如穿绳吊养的,还应有钻子,用于育珠蚌背部钻洞;用以挂蚌的塑料线、小网袋或网夹。为了严格手术操作,提高育珠质量,我们提倡有专供插片手术操作的手术室,室内做成水泥地,白灰墙,大窗户,并在窗外搭建遮阳架,以防阳光直射。

  手术室要保持清洁卫生和一定湿度。每天进行消毒,并拒绝非工作人员入内。

  制取组织小片

  目前普遍认为,凡是经过人工早繁育成幼蚌,并经过一个夏秋的强化培育,到第二年春季就能达到育珠规格的手术蚌,育成的珍珠质量较好。但为了达到大颗粒的优质珠,手术蚌最好能达到9厘米以上。也有的地区运用小蚌、小片和相应的小工具育成优质珠。

  应该选择蚌体完整、无病无伤的小蚌作为制片蚌。手握蚌体时,喷水有力,闭壳肌强劲,腹缘有黄褐色软质皮壳(生长软边),外套膜黄白色而细嫩,壳长8~10厘米的2龄蚌最好。制片蚌的年龄越大,生理机能老化,产优质珠的比例越少。

  无核珍珠是应用制片蚌的外套膜外表皮的上皮细胞,切成小片,插植于另一个育珠蚌的外套膜内,形成的珍珠没有珠核,故称无核珍珠。外套膜制成的外表皮上皮细胞小片,是形成珍珠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珍珠的质量。下面简单地介绍它的制取方法。

  首先用解剖刀切断制片蚌前后闭壳肌,使蚌的两壳适当张开,然后用刀把蚌壳背缘的韧带扭断,将壳分成两边,然后用棉球洗净外套膜上附着的粘液和污物。为制取厚度适中、均匀无伤的外表皮小片,目前国内流行三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即剥片法、撕片法和削片法。现在看来剥片法最为落后。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剥片法:打开贝壳后先剪去边缘膜有色边缘(或分离内外表皮后剪去),然后用平头镊子(或通片针)在外套膜前端或后端开一小口后插入结缔组织层,另一只镊子夹住内表皮,两手配合,分离前伸,直至完全剥开,有的还需进一步用手握海绵压住外表皮,另一手用镊子夹住内表皮,继续分离内外表皮。最后剪下外表皮部分,进一步修整,才制得一条完整的带状外表皮。江浙两省以往多采用此法。

  撕片法:即把边缘剪下(先把有色边缘除去或剪下后再除去),然后将带状边缘膜置于玻璃板上,注意要将外表皮一面朝上。然后用一只镊子压住一端内表皮,另一只镊子夹住外表皮向他端轻轻撕拉,使内外表皮分离。在带状外套膜后部被分离后,有的用一镊子夹药棉压住外表皮,再用另一镊子夹住内表皮向另一端撕去。这样分离后的外表皮组织“带”,结缔组织的一面朝向玻璃放置。这种方法制取的小片结缔组织在外表皮上均匀,较厚,损伤小,这一方法在湖南一带流行。另外,也可用解剖刀直接在蚌上划出组织带,再把内表皮撕去,然后将外表皮组织带夹到玻璃板上,切去色线以外部分,最后再切片。这种方法以安徽为代表。

  削片法:即用锋利的手术刀,从外套膜一端成15度角进刀,然后刀片在结缔组织层中成2~3度平削至他端,切下外表皮部,便成均匀的组织带。

  无论是哪种方法,小片带制好后都应使结缔组织的一面朝下平放于玻璃板上,然后修整因切除时造成的边缘糙痕,并使其宽度一致,伤口平直,最后才能切片。

  切片就是将制成的外套膜外表皮组织带,切成小块状。刚切下的小片块长度应略大于宽度,一经收缩即成正方形。小片制好后即滴加消毒润片保养液,以备插植之用。

  制得的小片不仅能很好地形成珍珠囊,且在符合一定成圆期前提下,还能使生产获得更高产量。为此要尽量选择年轻、生活力强的蚌作“细胞贝”(即制片蚌)。小片的大小以4~5或5~6毫米见方为宜,厚度以0.6~0.9毫米为度。小片过小产珠圆但颗粒较小;小片大产量高,圆度差。另外切片要准确有力,一次完成。制小片要谨慎仔细,尽量不伤细胞,不粘连组织碎片,作到干净、完整。

  外套膜外表皮细胞,自背部向腹缘由扁平上皮细胞、立方细胞向柱状(圆筒状)上皮细胞过渡,越靠边缘的细胞,犹如植物的根尖,生长越旺盛,增殖快,分泌能力强。但其他部位外表皮制成的小片,有时也会收到较好效果。外表皮层小片区内,以中间部分形成的珍珠质量最优,其次是后缘。不管如何,边缘膜色线以外的区域一定要切净。

  因此在操作时,我们必须强调,应重点保证这些部位的利用率,使其制得更多的优质小片。另外,无论哪种制片方法,都要使操作者尽量掌握轻中有巧,按照内外表皮组织关系上的规律,做到少损伤,高速度高质量地切片。

  另外,有核珠的小片,以2毫米见方的为宜,过大不利于包被珠核,形成珍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