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辽阔深邃的海洋使人们心中充满了神往和迷惘。变幻莫测的海上风云,早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憧憬和遐想。但那时人类还没有遨游海洋的能力,只能把美好的愿望编织到神话和传说里去,借以满足人类的某种希翼和期待。于是就有了海底龙宫、避水珠、宝葫芦、聚宝盆之类的神奇故事。其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要算《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的故事了。孙悟空靠着一套“避水诀”,在大海里来往自如,几番在龙宫中冲杀往返,最后从龙王那里借来了“如意金箍棒”。在这里,作者充分表达了人们渴望到海洋深处去寻珠问宝的心愿。可是,人类要回到祖先的居住地,却远没有神话中孙悟空那么容易。深深的海水,设置了重重障碍。人类从开始尝试跨越这些障碍,到可以自如地在水下漫游,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努力。在潜水史上,中国和外国的潜水技术发展都很缓慢,大体经历了裸潜、通气管潜水、重潜水、轻潜水、饱和潜水几个阶段。
在古代,居住在海边的人们为了捕捞鱼、贝和海产品,常常要赤身、屏气、不采用任何装具潜入水中,然后回到海面换气休息,这种潜水方法叫做裸潜。这种方法传至现在,我国南方的沿海渔民仍在使用;另外,这也是一项潜水体育运动。现在,世界上竞技潜水的最高纪录已经高达101米。
但是,这种潜水方法由于不能在水下呼吸,因而潜水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人在水中的呼吸问题呢?2000多年前,人们从多次观察大象过河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人们发现,大象过河时,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里,唯有象的鼻子伸出水面,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人们从这种现象中得到启示,于是发明了呼吸管潜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