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家居

儿童资源网

海底家居

    中国有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为了遮雨避风、防野兽,建造了居住空间,那就是住宅。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类第一幢住宅,是犸猛骨住宅。它位于乌克兰北部城市契尔尼柯夫美金村附近,是由动物犸猛的长牙、肩胛骨、颅骨等骨头组成的。

    人类要回归故乡--海洋中去居住,也需要建造自己的住宅,海洋中的第一间住宅可以说是由美国一位叫林克的飞行员建造的,名叫“海中人”1号水下居住室。地点在地中海法国近海水深30米的海底。这间住宅是一个密封金属圆筒,由几个支架支撑着。居室底部有一扇“门”,可供潜水员进入海水;上部是密闭电梯,可供居住者由水上进入居室内。居室内充满着与30米海底压力相同的高压氦?氧混合气体,供居住者使用,以保证住室内不受 海水浸淹。林克在水下居住室内,像在陆上家中一样,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杏仁饼、奶酪、色拉和水果,愉快地渡过了14小时,然后安全返回海面。

    水下住宅与陆上住宅一样,造型各异,生活设施俱全。为了完成他的大陆架开发计划,水肺发明人库斯特建造了几个水下住室。

    1962年首次实验时,他建造了“海底之家”,放在10米水深处。在相距200米的波美格岛上设立了指挥所,通过管道和电线,将冷热水、电和压缩空气供给“海底之家”;相互间的联系是通过电话;在“海底之家”内还有一台电视机,可以自由收听和观看电视节目;5名潜水员在“海底之家”生活了1个月,经历了许多奇特的事情。他们发现在水下住宅内,香烟燃烧得特别快,人的伤口好得特别快,比陆上要快1倍时间。奇怪的是,室内的电风扇却转得特别慢,胡子也长得特别慢。

    1963年第二次实验时,库斯特建造了“海星号”,有4个翼。中间是控制中心和会议室,4个翼是4间房,分别是淋浴室、研究室、厨房、寝室。8名海下作业人员在“海星号”度过了1个月的海底生活。

    1965年第三次实验时,库斯特建造了圆壳形水下住宅,外形像一个球壳,固定在一个有4条腿的台上,全长14米,重130吨,高8米。住宅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出入口,放着6张床的寝室、洗脸间、淋浴室、潜水服干燥室等。第二层是厨房、工作室、洗脸间、实验室等。住宅内设备应有尽有,有壁橱、书架、电视摄影机、低温冷却装置。1964年,美国海军海洋局制造了两个活动功能非常俱全的水下居住室,一个叫“西莱布Ⅰ”号,又名“水下实验室Ⅰ号”,建在水下58米;一个叫“西莱布Ⅱ”号,建在水下62米深处。它们都有实验室、寝室、厨房、淋浴室、洗室和潜水仪器等。潜水员在水下生活了几十天,开展科学实验和海洋考察,工作、生活都很正常,胃口大开,品尝了各种好菜。有趣的是,他们请了一只海豚当水下通讯员,为他们运送当天的报纸和亲朋好友的信件。令人激动的是,他们与住在水下100米深处的另一住宅内的法国潜水员互通电话,互相祝贺人类通往深海取得的重大突破。

    居住在水下住宅里是很舒服的,可是,当他们返回水面后,却要进减压舱减压几天,因为,水下居住室内的压力与陆上的大气压不一样。

    我们前面介绍过,在水下每增加10米深,压力增加1个大气压。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潜水员受到的压力也相应增大,在20米深处,他受到的压力为3个大气压,在水下居住室内呼吸的空气压力也是3个大气压,也就是人们在地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的3倍。潜水员在水下吸入高压空气,不会发生危险,可是高压空气中的氮气不是身体所需要的。潜水员浮出水面时,压力减少,渗入身体组织中的氮气就会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在各组织部分,特别是关节部位引起血液灌流障碍,造成关节疼痛,皮肤瘙痒,严重时,双腿不能行走,痛得在地上打滚。这就是减压病,是由于减压时间不充分引起的。

    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饱和潜水”技术的提出,将会使人类能够实现重返海洋、在水下长期居住的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