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天津八景”

儿童资源网

明清的“天津八景”

    天津“初仅一渔堡耳”。北宋时,曾设立若干驻兵寨铺;泥沽、小南河、沙窝都是当时遗留下的寨名(直沽寨虽见于金史》,但也可能系北宋所设)。到元代,“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元成始终诗),始见水乡景色。明永乐二年十月(1404年12月)设卫,两月后(1405年1月)筑城,不过是个土围子,市民庶户则“万灶沿河(南运河)而居”。这当然还谈不上什么名胜、景观。

    一直到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大学士李东阳路经天津,写下了《直沽八景》七律诗八首,才有了天津八景之说。所谓八景都表现在诗题上:如拱北遥芩、镇东晴旭、定南禾风、安西烟树、吴梗万艘、天骥连营、百沽潮平等。前四题都是从天津四个城门鸟瞰所得的景观。但北门写得很虚,所谓“遥岑”竟是“太行西帝城烟碧,碣石东连海树青”。这只是诗人的遐想,根本看不到的。“天骥连营”是写天津卫官军营马的场景,固然壮丽,却不能说成是津门的风景(写外地养马也行)。

    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张志奇任天津知县,又写了《律门八景》诗:

    三水中分(三岔河口)、七台环向(明崇祯十二年,围城所建七座炮台。天津卫“三宗宝”之一)、溟波浴日、洋艘骄津(闽粤海船。当时没有外国洋船)、浮梁飞渡(浮桥)、广厦舟屯(皇船坞)、南原樵影、西淀渔歌。今人习惯称明、清所写诗为前八景与后八景。

    可以看出,明、清八景对津门风物有一定的概括性,“吴粳万艘”和“洋艘骄津”也反映出时代特征,但从总体看,都不是约定俗成的定名,而是出于诗人一时的兴会。在成诗之前,并不见八景的文字著录,在成诗之后,流传也不太广泛。它们反不知在人们口头上传承的“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那样影响大。因为有的景观并没有多大的典型和代表性,如明八景的“百沽潮平”,缺少“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萍”那种诗的意境,清八景的“南原樵影”与“西淀渔歌”又太泛泛;宁河县八景就有“宁沽樵影”与“江口渔歌”,外地也多见。

    我们不能要求历史没有提供的东西出现在过去的津门八景中,天津由金时之直沽寨、元之海津镇、明之天津卫、清之设县,至今近900年,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城市建设大不,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借鉴明清八景之定名,从时代特征、有名有实、富有意境诸方面考虑产生出新的“津门十景”。将会大饱人们的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