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前221~前206)历史虽短,但为我国首次大统一局面,国力富强,农耕区除东北地区的中、北部外,几乎遍及东部季风区,并向西北推进到内蒙古河套平原以及宁夏河套平原,从而使农牧界线首次深入西北干旱区。
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奠基和农耕区范围扩大的时期。其中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8年)尤为关键,此时,西北干旱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河西走廊进入中国版图,并开始发展灌溉农业,西域也开始与中国建立密切联系或成为中国的属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一带,也进入中国版图,并发展种植业。至此,直到19世纪中叶,近2,000年长时期内我国农牧界线基本不变,只是发生农业重心的地域迁移。
公元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近4个世纪中,我国农业重心明显南移,大致说来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广大地区以及巴蜀各地,几乎普遍成为重要农业区。公元581~907年,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余粮区。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南方种植业发展已使农耕中心明显地转移到南方。元、明、清时的农业发展,主要以农业技术进步为特征,并使边疆耕地面积扩大。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打破了中国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格局,局部地区形成了棉花、烟草、花生、大豆、蚕丝、茶叶、油菜籽、甘蔗及油桐等集中产区,商品性农业有所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至今仍是我国种植业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几千年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以农事活动为中心,将我国东部平原大片沼泽地改变成连绵分布的肥沃良田;在广大的丘陵山地上修筑了层层梯田;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区的天然草原被利用成为广阔的牧场;沿湖沿海地区修塘筑堤,围垦了大片淤积滩涂;甚至在极端干旱的西北内陆盆地内也利用附近高山冰雪融水建立了许多绿洲,及营造防护林、修建水库、城镇建设等,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都被利用改造,改变了自然面貌。我国耕地面积,从总体上讲,随人口增长而增长,6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近乎达到最大数,非农业占用耕地超过耕地扩大规模,总面积下降。
我国人口已达11.3亿,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之中。中国以世界1/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1/4的人口。中国城市(镇)人口仅是总人口的26.3%,农村拥有8亿农民。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