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的轨道分布
小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的,大约有95%的小行星轨道半长径在2.17~3.64天文单位之间,这一空间区域称为小行星的主环带,位于主环带里的小行星称为“主带小行星”。
一小部分小行星离群索居,形成几个特殊的群体。轨道半径大于3.3天文单位的称为远距小行星,其中最著名的是脱罗央群,它们的轨道半径和木星的一样大。从太阳望去,有一些位于木星之前60°,有一些位于木星之后60°,前者叫“希腊群”,后者叫“纯脱罗央群”。
另一个特殊群体是近距小行星,它们的轨道近日点深入到内太阳系,有的甚至跑进地球轨道以内,称为近地小行星。按照轨道近日点的距离和半长径的数值特征,近地小行星又被划分成阿莫尔型、阿波罗型和阿登型。
阿莫尔型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是近日距都在火星轨道之内――1.02~1.3天文单位,半长径1.39~4.23天文单位,偏心率0.062~0.574,倾角2.2°~52.1°,小行星直径为0.3~38.5公里,现已发现这类小行星有70多颗。 阿波罗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是近日距小于1.017天文单位,而半长径大于1天文单位,因有一段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靠近甚至相交,而引起天文学家的特别关注,这类小行星已发现了100多颗。阿登型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都小于1天文单位,近日距也小于1天文单位,远日距略大于1天文单位,这种小行星为数不多,目前仅发现10颗左右,因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近似,周期也相差不多,所以比阿波罗型小行星更受到重视。
一些近地小行星在大行星的摄动下,轨道会和地球轨道相交,从而有可能与地球相撞。在过去的几十亿年中,这种事件可能确实发生过。通过空间遥感技术,在地球上已发现了100多个陨石坑,其中91处推测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据科学家考证,1976年吉林陨石雨的母体就是接近火星轨道的阿波罗型小行星的一个碎块。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也是一颗陨落的阿波罗型小行星。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危害很大,但是这种几率是微乎其微的。研究表明,直径10公里大小的小行星平均1亿年左右才会与地球相撞一次,地球每百万年受到三次较小的小行星的撞击,但其中只有一次发生在陆地上。为了预防这种不测事件,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发射专门监测近地小行星的人造地球卫星,及早发现并排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