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其中有两句说:“爰之如兄,字曰孔方”。这里的孔方,是指圆形方孔的铜钱,此后,文人墨客,就纷纷称铜钱为“孔方兄”、“孔兄”或“方兄”了。
秦朝以后封建社会的铜铸币,几乎全都是圆形方孔币,这是什么原因呢?早在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各种各祥的金属铸币,如形状像铲的布币,形状像砍刀一样的刀币,还有一种坏形的青铜铸币,它的周边是圆形,中同有个圆孔,像是圆坏,称为环形币。研究者们认为是根据纺轮(古代纺线的工具)的形状制成的。环形币和布币、刀币比较起来,具有许多优点,它容易计数,好叠放,携带方便,而且没有棱角,不易磨损和折断,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逐渐取代了布币和刀币。到战国时除南方的楚国以外,环币成为北方通行的货币,在刀币流行的地区,环币中间的孔已不再是圆的,而是方的了。
钢球的形伏为什么做成外圆内方?当时的人没有讲过,后代人只好猜测了。如鲁褒说:古代聪明智慧的人们“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像地,外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笼罩在地上;地是方的,被天覆盖着,他们对天地特别尊崇,于是根据天和地的形状,把铜钱做成外圆内方了。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间方孔,是为铸造和加工方便。当时铸钱要用粘土先做成模,模的一侧留一个小孔,以便浇进铜汁。等铜汁冷却后,去掉土模,就成了一个铜钱。不过,在钱的一侧还有一个“小尾巴”,那是浇铜汁的小孔留下的,必须锉掉它。但是一枚枚地修锉,是很费时费力的,钱中间留个方孔,插进一根方木棒,就可以特100来个铜钱串在一起一次锉成。人手握紧方木棒,锉起来钱就不会团团转了。这种税法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