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自嘉靖以来田赋逐渐加重。到崇祯时期,为镇压农民起义,统治者更是横征暴敛,出现历史上有名的“三饷加派”,总计增赋167O多万两,超过常赋一倍多。残酷的苛税盘剥,逼迫广大穷苦农民走上揭竿起义的道路。李自成本人也深受其害,有切肤之痛。他自始至终都把明末苛税看作逼民造反的重要原因。而这也给农民出身的李自成种下了根深蒂固的非税思想。
李自成率众起义后,便明确提出“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的纲领,并始终信守到底。“迎闯王、不纳粮!”成为吸引千百万农民参加起义队伍的巨大磁力。中原大地,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吃他娘、穿他娘,
吃穿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
大家快活过一场。
正是远个“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纲领,极大地顺应了民心,只短短三年,他的衣民军就席卷大半个中国,推翻明王朝。
李自成不向人民收税,又用什么维持军需和政权的开支呢?起义初期,主要靠“打粮”,即抄没官府豪富的粮食和资财维持,中期开始实行著名的“追赃助饷”政策,即强令官僚豪绅退出贪剥之赃以助军饷。起义胜利后,在占领北京的42天中,仍然没有正规的税收政策,主要财源,一是籍没府库、皇宫、太监等的财产;二是继续在北京及辖区推行“追赃助饷”矛头指向全部官绅,打击面有所扩大,波及到普通商民。由此,在满、汉地主武装夹击下,赵义军由盛而衰,最后惨遭失败。
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来源。这除了正规的赋税之外,别无二途。从某种角度上讲,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胜也在税收,败也在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