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的围棋

儿童资源网

丝绸路上的围棋

    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作为棋戏出现在宫廷士大夫阶层。经秦、汉、两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到隋、唐时广泛传播于民间。唐初从长安经东海传入日本,后来又在“丝绸之路”上广泛流传。

    近几年,在古玉门关、阳关以东的唐代敦煌郡寿昌县古城址中,陆续挖掘出围棋子66枚,其中黑色41枚,白色25枚,均为花岗岩石制成品。棋子外形美观,磨制精细,分大、小两种型号。大号与现在流行的围棋子一样,圆饼形,小号在形体重量方面都低于大号,唐代寿昌城坐落在今敦煌县城西南75公里的戈壁滩上,汉代叫龙勒县,北魏正光六年改为寿昌县。

    根据《通典》卷六,食货下,赋税下记载:高祖李渊登基当皇帝的 第一年,下诏全国各郡县贡品中,只令敦煌郡贡围棋子二十具,这就说明早在唐以前,敦煌寿昌县就以制造围棋子而著称。这在《新唐书》、《唐地志》、《寿昌地境》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贡棋子是每年向唐王朝献上制作精美而有地方独特风格的上等棋子。

    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呵斯塔娜唐墓中,出土了一幅绢画,叫《围棋仕女图》,说明在“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地区围棋兴盛情况,唐代敦煌围棋随着文化,佛教艺术的交流逐渐传入亚欧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