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新成语精编124条(一)
11. 擦肩而过。双方近距离相对而过(差点碰着或差点遇上)。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当大娘走到五马路和长江道交口处时,突然从身后蹿出一骑车青年男子,就在与陈大娘擦肩而过时,从他身上掉下一红色小盒,之后便骑车拐弯不见踪影。”(《今晚报》2004/6/1)“本月19日午夜,一颗代号为2002NY40的小行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其离地球最近距离将在54万公里之内,天文爱好者们将可以清楚地观测到这颗小行星。”(新华网2002/8/7)引申为本来有可能得到的(好东西)或遭遇的(坏东西)却没有得到或遭遇。“与死神擦肩而过”是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在西藏,他遇到了更多危险,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扬子晚报》2002/9/26)“近几十年有过几次晋京调演,几位年轻艺人和‘梅花奖’也曾经擦肩而过。”(《北京文学》2003/5)
12. 尘埃落定。原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阿来)的书名,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尘埃虽然在空中飘浮,最终要落到地面,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2002年春节前夕,这起轰动一时的福建省首例违法发放贷款案,终于尘埃落定。”(《人民日报》2002/4/21)“金鹰评选尘埃已落定 ‘李湘事件’水落石未出”(《南方都市报》2003/9/17)“北京时间5月2日晚,意甲联赛冠军归属尘埃落定,AC米兰主场1比0战胜罗马提前2轮夺冠。”(新浪体育2004/5/3)有时写作“落定尘埃”。
13. 乘势而上。利用有利的形势求得发展。“会议总结了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下一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坚定目标,乘势而上,把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长江日报》2002/8/24)“这个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恶魔,去年年底在广东露面,肆虐一番之后便乘势而上……”(《科技日报》2003/12/31)“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云南日报》2004/4/30)
14. 重振雄风。在一度落后、衰退、沉寂之后,重新发达兴旺起来。与“雄风不再”相对。“四年一剑力争风流:女排技高一筹男篮重振雄风”(《京华时报》2002/9/18)“广东文化呼唤重振雄风”(《南方日报》2003/4/17)“大连手表工业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振雄风”(《新商报》2004/2/2)也指男子恢复性能力。“睾丸素助男士重振雄风”(保健网2001/8/23)
15. 春光乍泄。出自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义是春天的阳光刚刚露脸(春天刚刚来临)。“……情人节在恋人们整整一年的翘首企盼中姗姗而来。在这样一个春光乍泄的日子里,最能打动恋人心扉的事,莫过于选一件新颖的礼物送给他(她),让他(她)明白你的心意。”(搜狐IT2004/2/12)比喻事物初次出现;初次面世。“昨晚,在央视重头节目《艺术人生》再次对陈凯歌导演的采访中,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吕布与貂婵》,终于春光乍泄,初次展现电视屏幕,……令国内各界人士完全震撼。”(新浪娱乐2001/11/26)现常指女子(偶尔也指男子)无意中露出了身体的某个敏感部位。“由于迷你裙太短,虽然佳丽已穿上打底裤,但跳舞时仍有不少春光乍泄的场面”(南方网2003/7/8)“可能是因为太过投入,瞿颖的衣服差点从右肩滑落,她连忙停住舞步,把话筒从左手换到右手,快速将衣服拉了起来,避免了‘春光乍泄’。”(《华商报》2004/1/8)又引申为泄露秘密。“这让制片公司顿时方寸大乱,担心整个影片的卖点都提前‘春光乍泄’,因此公司的宣传发行计划都临时改变。”(《沈阳今报》2004/1/19)
16. 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来自台湾用语。“令警方大跌眼镜,十四岁男孩竟是贩毒头目。”(《扬子晚报》2001/8/8)“其实人家从小就开始打磨自己,别的不说,单论那书法,足以让诸多行家里手大跌眼镜。”(《文化娱乐》2002/2)“呼和浩特市近日对全市驾校教练员进行了考试,考试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有40%的教练员不合格。”(新华网2004/5/25)也作“跌破眼镜”。
17. 大众情人。①同时是几个人的情人的人;用情不专、风流轻浮的人。“于是,金斯迫不及待地在自己身上实验着自己发明的减肥药:他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过去只敢梦里亲近的美丽女同事卡拉教授,现在居然也答应和他约会了……”(《青岛早报》2004/1/3)“婚后的申思摆脱了大众情人的角色,取而代之的则是居家男人的形象。”(《新闻晨报》2004/1/5)②受大众喜爱程度很高的人或事物。“牛仔裤不受季节的影响,且目标受众没有年龄限制,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粤港信息日报》2003/11/19)“秦怡杨丽坤到林青霞记忆中的大众情人”(千龙网2004/2/27)
18. 第三只眼。亦作天眼,引申为换个角度看问题。来源于1990年代郑钧演唱的流行歌曲《第三只眼》。如今许多刊物、网站开设名为“第三只眼”的专栏,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南风窗》开辟有“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国际专栏,刊登境外媒体对中国的介绍和评论。也说“第三只眼睛”。“第三只眼睛看INTERNET”(《百科知识》1999/7标题)“从南非农民手中买下那片乱石丛生的土地的人,就是靠这第三只眼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钻石产地之一。”(《投资导报》1999/10/29)也用来称呼电子监控系统(一种技术防范设施);偷窥的眼睛。“‘第三只眼’———真是恰如其分的形容。近年来技术防范在保护市民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由技防报警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计其数,而其所产生的警示、震慑作用更是巨大。”(上海公安网站2004/3/10)“信用卡在给市民消费取款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被一些智商较高的犯罪分子利用进行作案。有关人士提醒广大市民,要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取款刷卡时须防‘第三只眼’。”(中国警务报道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