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儿童资源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一辞莫赞

  拼音:yīcímòzàn简拼:ycmz

  解释: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焦沙烂石

  拼音:jiāoshāshílàn简拼:jssl

  解释: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老成练达

  拼音:lǎochéngliàndá简拼:lcld

  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例子:我如今~,计出万全,不是从前卤(鲁)莽了。(清·李渔《怜香伴·随车》)

  名垂竹帛

  拼音:míngchuízhúbó简拼:mczb

  解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瘦骨嶙峋

  拼音:shòugǔlínxún简拼:sglx

  解释: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司马昭之心

  拼音:sīmǎzhāozhīxīn简拼:smzzx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例子:清·梁启超《新民论·论民族竞争之大势》:“岂所谓~,路人皆见者耶?”

  溯流穷源

  拼音:sùliúqióngyuán简拼:slqy

  解释: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羽,而其它诸子无称焉。溯流穷源,若斯之难也。”

  兔死凫举

  拼音:tǔsǐfújǔ简拼:tsfj

  解释: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出处:《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之地矣。”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拼音:dōngxiàngérwàng,bùjiànxīqiáng简拼:dxewbjxq

  解释:〖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出处:〖出处〗《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蜂房蚁穴

  拼音:fēngfángyǐxué简拼:ffyx

  解释:〖解释〗比喻各自占据一方。

  出处:〖出处〗明·杨慎《丹铅续录·春秋·隐公元年》:“自共和以来,诸侯如蜂房蚁穴,不用天子之元年矣。”

  塞耳盗钟

  拼音:sāiěrdàozhōng简拼:sedz

  解释:〖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出处:〖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托之空言

  拼音:tuōzhīkōngyán简拼:tzky

  解释:〖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