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解放战争中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仅仅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措施保障。中共中央特地派人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这一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方百计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心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编印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供在解放各个城市和地方时用。
梁思成担纲这件大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人员一起动手,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内容、封面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自定夺。1949年6月,这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印出,发给各路解放大军。在该书的说明中,明确写道:“本简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这本饱含了梁思成等人心血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发到解放军手中之后,不仅在解放各个城市、地方时避免了不少盲目的破坏,而且对解放初期开展古建筑调查、保护、研究工作也提供了指导,它可以称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
当时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工作的罗哲文,直接参加了《简目》的编写,并担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装订工作。
保护北京古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 △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 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几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