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儿童资源网

纳兰性德

  美丽的绝响――论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但若论才情卓异,令词成就斐然,独成一家,却要数这位满族贵公子。纳兰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语出天然,感情率真,时人无从追随。纳兰性德因为尊贵的出身、短命的一生(仅活了三十一岁)和“天分绝高”(况周颐《蕙风词话》)的才情引人瞩目,正是他,为小令词在清代词坛上弹奏了美丽的绝响。

  词在宋代获得成熟发展后,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尽管清词的中兴与唐末宋初宋词的兴起有着一些相似的背景,但这一文学样式在清代仍然展现了不同的特点与风貌,象小令词这种体式,经过纳兰性德的五彩笔,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写景状物更趋细腻,语言风格更显活泼。词历经清代已渐趋式微,纳兰时期的清词可以说是词发展史上绽放的一次最后的璀璨。

  情真,情深,令人回肠

  初识纳兰,不在历代词选里,在一本武侠小说里(梁羽生的作品《七剑下天山》),叙述一位闯入禁宫的江湖侠女结识了当时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性德字),与之心灵相通,诗词唱和,但苦于地位悬殊,最后侠女挥了慧剑,远走江湖。故事情节算不得离奇,但嵌于故事当中的几首纳兰小词却让我十分沉醉。不懂词为何物,甚至不懂词之真义,却能为这些文字构造的某种意境所吸引,这是中国文字的特质,而这几首纳兰词也契合了当时“强赋新词”的少年情怀,因而,象“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沁园春》)、“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摊破浣溪沙》这些词句竟能记诵。

  纳兰出身贵胄,是康熙朝相国明珠之长子,其生活经历很平静,除了前妻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但他是一个天生敏锐而善感之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此种情形就象是窗外花落,有人茫然无所觉,有人伤春悲秋,而有人则宛如感到此花坠入心波,荡起涟漪,其层次粗微因人而异。优厚的物质生活不但无法让纳兰满足,反而感觉到难言的压抑:“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金缕曲.赠梁汾》),尤其是相爱笃好的发妻在花季亡故,更让他体验了生之无奈,非权势钱财所能左右。表现在词作里,他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传达出真实而深切的人生感受,如《蝶恋花》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句,读来字字感人,比唐末韦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思帝乡》)和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梦江南》)那种以女子口吻或旁观者口吻道出的更为直接真挚。

  词是从“诗余”向“诗亡词乃盛”(纳兰性德《填词》诗),词对诗起到弥补作用发展过渡的,小令这一体式沿使了从唐末到清初约计八百多年的时间,起初盛行的是比兴手法,到了纳兰手上,他仍是主张比兴,“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词従国风而出,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赋也,便觉版腐少味。”。那么,道具不变,以什么出新?须知创新是写作的灵魂。读纳兰词,我们感受到情真,情深,“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堪称天然壮丽,“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摊破浣溪沙》),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刀还是那把刀,剑还是那柄剑,舞者开合自如、行云挥洒的是因为身上具备真功夫――一个“情”字!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信乎!

  细致,细腻,清新隽永

  在表现手段上,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经由粗糙向细微转型。追溯到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那些无名氏的作品受民歌影响很深,直率,明白如话,后经大批文人参与创作实践,词由“俗”走向“雅”,也由“粗糙”走向“细腻”。现试作比较:南唐张泌的《胡蝶儿》:胡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