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迪亚诺经典作品盘点

儿童资源网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迪亚诺经典作品盘点

  与去年的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不同,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中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的名作《暗店街》于1984年就被译成中文出版,而最受中国读者追捧的王小波则公开在作品中向他“致敬”。他是一个让我们倍感亲切的作家——到现在为止,《暗店街》在30年间已经有了四个译本。1984年《外国文艺》杂志上署名“小禾”的译本,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薛立华译本,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李玉民译本,最近的是1994年译林出版社的王文融译本。

  据说《暗店街》的第一句有“四种写法”:

  “我究竟是谁呢?”(小禾译,《外国文艺》);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薛立华,百花社);

  第三种译林社的,与前两种说法均不同;

  最有意思的是李玉民译的(漓江社):“吾飘飘无所似,似茕茕一孤影”。

  衡量一个作家的地位,译本的多寡是标准之一,莫迪亚诺在30年间被反映出版了十来种著作,《暗店街》更是有了四种译本之多,或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读者对他的热情。与此相应的,是两位中国流行作家,王朔和王小波都曾经公开表达莫迪亚诺对自己的影响。王朔在自述《我看王朔》中甚至说:《玩的就是心跳》就是源自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暗店街》,只是他这了个皮毛,只学会了把水搅深,却无能力再次澄清,因而到后来不能自圆其说。到底王朔怎样只学了个皮毛,怎样地“把水搅深,却无能力再次澄清”?王朔谦虚的夫子自道,倒是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1978年出版的《暗店街》是莫迪亚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书中的主人公在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刺激后丧失了记忆。主人公开始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这部作品揭示了莫迪亚诺作品的重要主题:记忆、过去、身份。主人公搜集了大量片断,试图拼凑出自己的人生。而加入侦探小说的元素也是莫迪亚诺作品的一大特色。

  随着《暗店街》的成功,198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的莫迪亚诺的《青春狂想曲》。就像莫迪亚诺的大多数作品一样,《青春狂想曲》篇幅也不长,算是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莫迪亚诺再一次发掘了记忆的主题,他让年近中年、生活安乐的主人公回到他二十年岁的人生经历,回到占领时期的巴黎,召回阴郁悲哀的青春时光。1993年,漓江出版社推出《一度青春》一书,其中收录了《一度青春》(即《青春狂想曲》)、《往事如烟》和《凄凉别墅》三部小说。

  1992年,花城出版社推出莫迪亚诺的《八月的周日·缓刑》一书中收录两个中篇,《八月的周日》及《缓刑》。

  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后,对莫迪亚诺作品的译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作《夜半撞车》。《夜半撞车》法语版原著于2003年推出,国内仅隔两年就推出了译本,动作可谓相当迅速。不仅如此,莫迪亚诺还因为这部小说在中国获得了一项文学奖——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在这本书里,记忆依然有着幽灵一般的朦胧的品质。

  莫迪亚诺近年被译介的作品,主要有《青春咖啡馆》,《地平线》等。

  莫迪亚诺在中国最著名的崇拜者当属王小波莫属。王小波的中篇小说《万寿寺》是这样开头的: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艨胧……”很显然,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对莫迪亚诺不仅仅作了引用,而是直接借用了其作品的主题及结构。显然,就像莫迪亚诺一样,王小波也是一个对记忆有着深刻兴趣的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从一个较晚近的时点,追忆自己青春时代的故事,并将我们带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文化革命与知青下乡。而阅读莫迪亚诺的作品无疑给中国作家王小波带来了新的启发——他让王小波发现,通过一种略带神秘与寓言色彩的设定,记忆将会给文学带来无尽的可能性。和《暗店街》的主人公一样,《万寿寺》的主人公也失去了记忆,而作为一个失忆之人,他接下来的行为动机便是去寻找自己的过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