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之末,蟋蟀开始唱歌;最初是生疏而羞涩的独唱,不久,就成合奏乐,每块泥土都夸赞它的奏乐者了。我乐意将它列于春天唱歌者之首。在我们的废地上,百里香的欧薄荷盛开时,百灵鸟如火箭似的飞起来,扳开喉咙歌唱,将甜美的歌曲,从天空散布到地上。下面的蟋蟀,唱歌相和。它们的歌单调而无艺术性,但它的缺乏艺术性和它复苏之单纯喜悦正相适合,这里警醒的歌颂,也是萌芽的种子和初生的叶片所了解的歌颂。对于这种二重唱,我敢说蟋蟀是优胜者。拿它的数目和不间断的音节来说,是可以当之无愧的。摇荡的日光下,散布着芬芳的欧薄荷,把田野染成灰蓝色,即使百灵鸟停止了歌声,、田野仍然可以由这些淳朴的歌手得到一曲赞美之歌。(法布尔《蟋蟀的住宅》)
2.蒌蒿在沿江一带都可以吃得到。若是朱竹垞所咏的就是这东西,则鸳鸯湖滨也有出产,嘉兴人一定也喜欢吃了。可是我在上海住了多年,从不曾见过这种菜,可见上海人是不吃的。(叶灵凤《蒌蒿》)
3.早一向,这里还有北京酱菜可买,可惜现在已经缺货了。现在可以买到的只有天津虾油小黄瓜,是东北锦州的出品。(叶灵凤《镇江酱菜》)
4.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5.植物体内怎么能制造出很多种东西,至今还是个秘密。我们的化学工厂里制造一些东西,往往需要很高的温度等等,植物体却能在平常的温度下面进行制造。如能把这秘密探查出来,一定很有用处。(周建人《植物体像一个化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