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罢贾平凹的《小石头记》,我就有一种冲动,很想也做一个藏石家,玩一玩石头。(肖建国《奇石和奇文的缘分》)
2.近读《森林与人类》1995年第4期上谢广森先生的文章《森林又一忧》,心里重又鼓胀起绿色的忧虑。黄山尖和莲花村两个地方森林失火,林业局的机关人员闻讯从远处赶来,整日整夜地在山上救火,而当地的村民们却打麻将、甩扑克,悠闲自在地仿佛是从电视里看救火的场面。烧的是他们的山,毁的是他们的林,他们是怎么了?(蒋子龙《老树成神》)
3.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做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4.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终结,和近代社会的开端,都能在《红楼梦》中得到启示。我认为《红楼梦》,正如《史记》之被称为《太史公书》,也可以称为《曹雪芹书》。(端木蕻良《<红楼梦>:一次历史的轮回》)
5.我读书从来喜欢先读结局。结局粗俗的书不应该读,结局浅薄的书不值得读。一览无余的不怕,怕的是过程不能荡气回肠;晦涩艰深的不怕,怕的是要义不经推敲琢磨。看了一天的书,什么也没记住,最好去打牌。心浮气躁时读不了书,春风得意时读不了书。(马德《在草尖上奔走》)
6.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载《人民文学》1960年11月号),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先谈文字:这篇的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不像树理同志以往的文章那么有风趣。可是,从字里行间,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可爱的微笑。(老舍《读〈套不住的手>》)
7.《凯旋门》的主要情节是:恋爱与复仇。作者雷马克在另外一部小说《流亡曲》中,借一个人物的口说过:“恋爱与复仇是人生最快意的两件事。”但读完《凯旋门》后,却没有使人感到快意,充溢和笼罩着全书的是低沉伤感的气氛。(曾卓《阴影中的〈凯旋门>》)
8.今年9月10日,是奥匈帝国皇后希茜·伊丽莎白遇刺身亡的百年忌日。这位女性,因电影《希茜公主》(一译《茜茜公主》)在中国多次放映而在城市里有响当当的知名度。(王火《希茜公主的魅力》)
9.我看过南京部队某部战士业余小话剧队演出的《一百个放心》等三出小话剧。剧本好,演得好,看了还想再看!(老舍《银幕上的〈一百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