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夏收农忙的季节。每天傍晚放学回家,我总能看见田野里到处火光冲天,不时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声响,整个大地都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之中。我抬头看看天,灰蒙蒙的,那西下的太阳,远处连锦的山峦,都蒙上了一层恼人的紫纱。
早在五年前,这种现象是没有的。那时候,农民伯伯把粮食打下来以后,总是把秸杆捆好,挑回家堆起来,作为煮饭烧菜的燃料。虽是“泥巴灶上烧秸杆,费工费时添麻烦”,但秸杆也成为农家的宝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也纷纷用上了煤气灶。他们感到“煤气灶真方便,打开阀门冒着火焰,炒菜做饭省时间”。这样一来,谁还要秸秆呢?于是农民伯伯懒得将沉重的秸秆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就干脆图个方便,一把火把它烧掉。
这种烧秸秆的现象,已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普遍存在。这样就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将禁烧秸秆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因为大量燃烧秸秆,对大自然造成了污染,尤其是对地球上空的臭氧层有所破坏。
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空洞,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如果整个世界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人类便会遭受更大的危害。因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的“二五”工程,要求各地完善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宣传、行政、法律等手段来保护环境,治理环境,防止污染。
农民伯伯们,请认真对待烧秸秆这个严惩的现实问题吧!秸秆要正确处理,综合利用,而不能抵押上我们共同的蓝天,不能拿整个人类的生存做赌注!希望人人都来保护环境,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更蓝、更净吧!
[评]作为一名小学生,能站在关注环境、关注人类的高度来立意作文,而且论得很有道理,真是非同一般。
在具体描述自己目睹的烧秸秆的现象后,采用回忆和联想(由本地到各地、由国内到国外)的方法,写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的必要性,最后向人们发出呼吁。如此层层深入地就事说理,可谓恰到好处。
文题拟得也不错,简洁、凝炼,有气势,感召力强。
语言过于成人化,读来缺少活泼气息。这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