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不学语文学习中,巧用比较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比较中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巴金的《海上日出》。可将日出前的天空的景色与日出后的天空的景色进行对比,即将“浅蓝的天空,越来越亮的红霞”与“真红的颜色,射得人眼睛发痛的夺目的亮光和光彩”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日出前和日出后的两种景色就更加分明了;还可以拿太阳“躲在云里”使人难辨水天与太阳“透出重围”时把云彩染成紫色或红色、照亮云、海等景象进行对比,这样一比,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就跃入眼帘,自然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二、在比较中辨明形象。许多课文描绘的事物各具特征,如能通过异类或同类事物的对比,形象鲜明,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可拿袁鹰的《白杨》来对比。白杨树生长在坦荡如砥的戈壁滩,“高大挺秀,正直坚强,枝叶向上”,柳树常生于河边岸堤,枝叶下垂,丝绦拂面,阿娜娇媚,宜人婆娑。前者使人振奋倔强,后者给人以娇美之感。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特征分明,感受各异,再如学习《初冬》,可用《春天》、《秋天》等课文来进行对比,从而感受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所形成的不同环境,欣赏春天的春光明媚,百花齐放,感受秋天稻黄如金的收获的喜悦。学习《看日出》,可将《看浪花》来比较。学习时可以设计几个阅读提示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如:两篇课文都是“看”,他们各是谁来看?各在什么地方看?各看到了什么?通过比较阅读,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事件的“要素”,而且也理清了课文结构和层次。
三、在比较中提示主题。理解课文的主题,一般说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就容易了。如学习《将相和》,可把蔺相如的宽宏大度、顾全大局、目光远大、有智有勇与廉颇的有勇无谋、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但又能知错改错,负荆请罪来进行对比,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也可假设“将相”都为自己名利争功而不和导致误国误民、国破家亡与“将相言和”而使国家强大无欺、国泰民安去对比,那么本文“只要文开百官能团结一致,国家就不会受到侵辱”的主题就提示出来了。又如,学习本绅的《古风》,可拿张喻的《蚕妇》来比较学习。《古风》通过叙述劳动人民含辛如苦,风吹雨打,当午锄禾,把打下的很多粮食,全部交租纳税,自己却一个个被饿死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剥削,那么《蚕妇》中所叙述的“养蚕妇无衣穿,统治阶级穿绸缎”的故事不正反映了一样的主题吗?
巧用比较法学习语文效果较好,请同学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