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路

中国儿童资源网

我的文学路

  这是我最初的写作使命感:为了不让玲玲失望,为了让嘲笑我的人大吃一惊。现在想来,还是一种孩子式的赌气。

  我那时并不知道该如何起步,只晓得最有分量的是长篇小说,所以就决定先写一部长篇再说,等长篇写罢再写一个中篇,一个短篇,各种形式都完成一篇,即使死了,也死而无憾。我那时就想得那么绝对。

  我的长篇小说写了一个连队,主角是个叫志坚的女连长,围绕着她展开了故事,文中有坏人,也有些受摆布的糊涂虫,可志坚却是个永远正确的英雄。文中的所有人物和故事都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喜欢让他们吵就写上一段争论词,有时也让坏人出洋相、倒霉,爱憎十分明确,好人总占上风。前一阵,我还翻看过这部手稿,尽管稿纸己发黄,可北方土炕上特有的烟熏气却年深月久地保留着,令我忆起当年的辛劳。

  那篇稿子第一次写了100多页练习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的,其实还没有写到结局。为什么突然刹车了?主要是无法写下去,我的词汇很少,常常重复不说,有时找不到恰当的后来描写,就只能做个记号,空留在那里。

  那100多页的小说大约有30多万字,我写了整整3年,这是我最初缴的“学费”。

  正在这时,连队订阅了一份《大兴安岭报》,第四版是副刊,刊登一些微型小说、抒情散文之类的小文章,内容都很有生活气息。我看了很有启发,也蠢蠢欲动,那天,我们连队有一对夫妇吵架,大家都去围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家人吵得那么恶狠狠的。当晚,我就写了一篇短文,四五百字,投给《大兴安岭报》。经过三年的练笔,我写得十分顺手。一周后,我收到编辑的亲笔信,稿于虽然没用,但他肯定我描写生动,有写作基础,但希望我读些哲学书,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同时具体地指出我把这对夫妇写得像你死我活的仇敌,实际上这之间有复杂的感情,有爱和恨的交织。

  收到信的那天,我激动异常,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寻到了什么。我终于意识到写作和生活、人生的密不可分。

  我开始了长期打算,从读《社会发展简史》起步,读了一系列书,同时放弃写一些编造的故事,而是写对人物对环境的观察札记。几年下来,记了整整4本。点点滴滴,也汇集了20万字。这些,后来成为我写作的一笔财富。

  直到1981年,我才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甜甜的枣儿》,才一千字。而它的基础是10年的努力,50万字左右的练笔。

  我没有找到捷径。但我总想,假如没有这条弯弯曲曲的崎岖路,我不能在后来的十年中一鼓作气地写出二百多万字的作品,并且先后获全国及省市级以上儿童文学奖20多项。我在那段困苦的岁月中,考验了自己对文学的爱和真诚。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