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只要社会上刚悄然流行一种衣饰,不消几日,前卫的少男少女便会披戴在身上,潇洒地出入校门:毛边的牛仔衣、春秋的小马甲、夏日的太阳镜、女孩的化妆包,更有五花八门的头饰、发型、山地车……一阵阵、一股股地涌进校门,速度之快,样式之多令老师家长惊诧不已。他们已在校园掀动了“包装青春”的热潮。这一现象在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校园与社会流行的时间差也在缩短,眼下几乎达到了同步状态,并大有自创潮流的趋势。无疑,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也汇人了“包装青春”潮中。
社会的影响
曾几何时,当灰暗的藏青与呆板的草绿一统的天下被缤纷的五彩盖满,人们开始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开放的国门、快捷的信息又恰到好处地给人们带来了范本。人们开始追求服装与发型、与衣饰的搭配和谐,开始崇尚自我形象的设计。电视与杂志更是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栏目,半专业地介绍如何掩盖缺陷的化妆方法,如何更新自我形象的手段……
社会上青年男女时时翻新的潮流,家庭中父母刻意追求的年轻的色彩,不可避免地在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灵中引起震动。初中生已是到了追求美的年龄,耳濡目染,无需什么人指点;便能悟出打扮所能引起的功效。顶备班的女生开始讨厌校服:初一的男生开始留起分头,他们开始跨出了“包装青春”的第一步。这一步一旦跨出,他们便看到了一片新奇的天空,老师和家长便会发现他们从头到脚会翻出无穷无尽的花样,从发夹、墨镜到胸前的玉佩;从单一的上装到双肩包,牛仔裤、山地车一体化的包装,他们从内容到方法,掌握技巧的熟练程度真叫人叹为观止。
时尚是有吸引力的,潮流是有冲击力的。今年秋意刚露,上海便又刮起了时装旋风。欧美港台本地的时装相继亮相,还推出了“人体包装展”……初中生们在被吸引又受冲击的同时,按捺不住地心驰神往了。
更多的是模仿
在“包装青春”的初中生中,知道“一身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4种”,诸如此类包装技巧的,或有主见能扬长避短的,实属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包装行动,更多的是一种模仿。
初中生最容易也最愿意模仿的首推明星,尤以港台明星为最。当郭富城、林志颖频频在电视荧屏上亮相,他们充满动感的装束,中分的发型和色彩亮丽的服装,使男生们纷纷效尤;而女生则为一些女明星的短发型和男子气的“外型包装”而倾倒。现在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仿“明星装束”的少男少女,哼着崇拜的歌星的主题歌,逍遥而过的身影。
初中生的模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是几个亲近的好友共同模仿一种类型的装束,让人粗略一瞧,仿佛孪生的一般。他们较少考虑这样的包装与自己身材、个性是否谐调,却较多地看重自己模仿的效果,希望得到“你真像×××”的夸赞。
就在模仿明星的同时,初中生们还在留意街头路人,观察着同窗好友的装束。因为模仿使初中生的包装有了成人化的趋势;因为模仿使初中生在校园、在家庭陷入了矛盾和冲突。
矛盾与冲突
上海人的包装在全国是领先的。而包装所需要的价钱也是全国领先的,一套普通服装数百元是家常便饭,数千元的名牌也处处可见。初中生没有经济收入,便只有看的份了,但爱美的天性是遏制不了的,更何况“大腕学生”身上的名牌在刺激着他们的双目。
在某重点中学念初二的小黄就是受刺激的一个。他开口向工薪阶层的父母索要购名牌服装的钱,但近千元的价格着实让父母吃惊不小:“小小年纪穿这么好的干什么?是去读书,不是让你去表演时装!”小黄软泡硬磨,名牌没到手,倒也领到了200元服装费。名牌是买不成了,但买仿名牌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