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蕃
若非一块块精美醒目的广告牌证实,我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眼前亲切揽我入怀的,竟是我梦萦魂绕千万次的韶山!
韶山的树是那样的青,韶山的花是那样的艳,韶山的水是那样的秀,韶山的人是那样的亲。南风絮语的夜晚,我慕名拜访了40年代驰名遐迩的韶山村党支书毛振南大爷。他哆嗦着苍老的嘴,激动而自豪地给我讲韶山的浴血史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韶山的改革史。他还摆出一桌地方风味,盛情地款待了我。席间,我向老人请教:“老大爷,我该怎样表达10多年来对韶山的崇敬?”
明亮的灯光下,老人沉吟半晌,嗫嚅着说:“前人栽树,后人歇荫。为革命,主席一家牺牲了6位亲人……感谢主席的父母,哺育了一代天骄,做晚辈的,你就去看看主席的双亲吧……”
经毛大爷指点,我豁然开朗。回旅社后,我躺在洁净的高级床上,辗转反侧,久不能眠,想起小学课本里八角楼上的灯光,想起毛主席小时候为邻居冒雨收谷的情景,想起电影《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和电视连续剧《少年毛泽东》,还想起每年除夕,爷爷都和家人吵嘴,执拗地在堂屋正墙上贴毛主席像……
翌日,我起了个大早,到屋后采了两束葱郁的松枝,把它编成一个精致的圆环,然后向山腰走去。趁着山间袅娜的薄雾和游人未至,我拖起滞缓的步履,徐徐朝前移近,移近。到了墓边,我止住脚,默默伫立,久久凝望着两老合葬的圆顶水泥墓和主席当年撰写的碑文,一任哀乐般的凉风,轻轻梳理我那沉郁的思绪。啊,这就是毛泽东的父母!这就是韶山冲的荣耀!饮水思源,我们除了无比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外,也深深怀念长眠于松柏之中的两位老人。霎时,我热血沸腾,心跳怦然,酸涩的泪雨倾盆而下……
不知捱了多久,山涧涌动的松涛唤醒了我。我揩着泪,颤抖着走上去,将松枝环郑重地戴在坟顶;退回原地,我瑟缩着冰凉的身子,情不自禁地啜泣起来。泪眼婆娑中,我依稀看到1959年6月,那个暌违故园32载的身影肃立于此,喃喃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依稀看到一对慈眉善目的老人,惊喜地望着山口,操起地道的南乡话叫道:“石三伢子,可把你盼回来了!”依稀看到那伟大家庭中英年早逝、音容宛在的6位人杰,在殷殷地劝勉后人:革命……奋斗……解放……依稀听到天安门城楼上那震撼寰宇的呐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蓦然,我双膝一软,趔趄着一下子跪倒了。接着,我虔诚地弯下腰,两手撑地,额头点地,竟一连行了九叩“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