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私塾记

中国儿童资源网

读私塾记

  在我是个野孩子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门口小园里除粪,忽然放下锨,喊我说:“走,送你上学去!”

  他领着我来到村中心大碾旁边的一家。这是苗凤林的私塾学校。早听说这家老师很厉害。

  世上最没有味道的,大概要数上私塾,读四书念五经,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有味道的,以大自然为场地的童年顽皮生活,被搁到了外国。真有“洞中方七日,世上越千年”的感觉。

  野惯了,乍被圈起来,整天像没了魂。一瞅老师离开屋,我便连忙同伙伴们野一阵子,舒服舒服。常常正野着,老师回来了,每人挨一通板子。这是舒服的代价。老师座位旁有一页板子,专用作打学生,是老师借以显示威严、发泄盛怒的工具。我比较刁,听见老师来了,及早在座位上坐定,好像在我这里未曾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野得不比别人少,挨板子不比别人多。

  在此时的乡间,私塾已是晚秋作物,我们这一茬孩子,大概也是最后一批有幸接受孔孟教育的了。我们的上辈就已接受民主主义教育了,虽然是新一半,旧一半。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老师也就教的不那么耐烦,还兼做一些别的事情。代人管管账目等等。

  按规定,我们先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日用杂字》等初级启蒙书。这些书都还有些味道。就是老师不怎么讲解,也能明白一些。《三字经》中说的好些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都是讲的学文化的重要性和自然、生活知识,是很有意思的。

  《百家姓》没意思,但读了可以知道天下有多少姓。句子本身没有含意。有人按谐音,连缀出一个故事,说他姐姐在家“描(苗)凤画(花)方”,厨房做的是“稀(奚)饭(范)蓬(彭)浪(郎)”等等,增加点学习趣味性。《千字文》仔细品品,是很有味道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奈,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从中可以使人们知道,生活中常说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夫唱妇随”等,原来都从这里来的。

  《日用杂字》中味道就多了:“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扛在肩,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山楂桃杏李,红黑枣二般,石榴霜柿饼,榛栗核桃圆,白果名银杏,庄丽天下传”,读起来,比读《千家诗》中精彩的五言诗,还要有味道。

  转为读《论语》、《孟子》,便开始觉得味同嚼蜡。有味道的只有当时能听懂,又理解的个别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等。

  读书没味,便想办法寻味。瞅老师不在的空隙,一阵子胡闹,是一种方法。这已不是一个人的发明。下了课,在路上寻衅,打架,又是一种方法。有一次,我下课往家走,觉得浑身有一股没处使的劲,便向一个不上学的同伴主动挑战,缚轱辘摔跤,如今天日本那种相扑,结果,对方人瘦如柴,骨硬如铁,力气头足足,我被先摔倒,输了。红着脸,舒舒服服回了家。

  家里有什么事,到学校里去喊人,一瞬间的干扰,也觉得有无限的新鲜和新奇。我一到夏天喜欢吃瓜,甜瓜、西瓜、梢瓜,没有不愿吃的。上学来,瓜已下来很久,还没捞着吃。有一次,忽然一个同学说:“你奶奶在门口儿等你!”我连忙出去,奶奶买了一个甜瓜,递给我。她去村东地里干活,从学校门口走。在课桌旁,我美美地吃了一个甜瓜。此事给我留下了久久难忘的记忆。这也是我那年吃的唯一的一个甜瓜。

 1 2 下一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