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市定襄县西河头村,有一通地道,这是当时在抗日时,打游击战的地方。当地人们都管它叫接待站,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接待亚非拉等各国友好人士的地方。挖掘地道到现在也算是历史悠久,现在这里已成为山西省著名革命教育基地。
走进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大碑,上面雕刻着西河头地道战的字眼,碑的周围环绕着一片花海,花儿都争先恐后地盛开着。大碑的两旁竖立着两排整齐的墓碑,上面雕刻着在当地打过游击的烈士们,碑上介绍了烈士们的生平事迹,他们为国家利益挥洒热血,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去悼念这些为革命流血的烈士们。
再往深入走,你将会发现一座舞台,舞台壁上雕刻着游击队员们为革命奋斗的壁画。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壁画上的人物好像随时准备着要上阵杀敌。
走过这个舞台,你将会看到一座大展厅,走进展厅的大门向左转,眼前黑压压的一片,暗淡微弱的灯光在头顶微微发亮,仿佛身临其境。墙上挂着的是烈士们当年抗日战争时激昂奋战的图片。
在图片旁的玻璃罩中摆放着当时游击队员们使用过的作战工具,有土手枪、手榴弹,战士们披过的毛毯,还有缴获敌人的战利品。
纪念品瞧够了,就得通过一个小隧道,从隧道可直接通往大展厅的右部,这条隧道虽短,但也很有“味道”,地面起伏不断,不注意些,也免不了会摔一跤。
经过这通隧道后,眼前浮现出的又是另一幅画面,此时正是村民和游击队员们紧张、卖力挖掘地道的过程。男人们拿着榔头、铁铲在不停的开凿通道,女人们则替男人们点着油灯,还时不时的侦查地面的情况,随时向挖掘者们汇报,油灯直到现在都还亮着,仿佛我们正与村民们一起奋力杀敌。
参观完挖掘过程后,就到了右展厅,展厅的墙壁上贴满了人们剿杀日寇,为胜利而欢呼的图片,使参观者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展厅门前的一根顶梁柱上刻着地道游击战歌曲——《地道战》。嘹亮的歌声仿佛又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接下来就是接待站中的参观核心——地道。
地道的入口处已经被重新翻修过,但也不失当年的风采。沿着陡峭的台阶走去,心中却多了一丝莫名的欣慰。村民们用他们平凡的双手和智慧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这通地道几乎打通了整个村庄。
地道内冬暖夏凉,所以村民们在避战时也会躲进地道中。既然用来避战,那地道的地形就是再复杂不过了,这时,会有一位导游带你走向地道深处,否则你将会在此迷路。不久后,你将会看到一件挂有会议室字样的木牌,当然,这就是会议厅了。其中摆放着一张正方形桌子,四把长条凳,每把凳上可坐4人,还带有一块儿黑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村民们还能挖出够16人讨论战况的地方,这是多大的奇迹呀!再加上内部错综复杂的通道和各种陷阱,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说到陷阱,最心惊胆战的就是过“河”,这条“河”大约有两步宽,“河”上搭的桥也不过是20cm宽的一块木板。只不过“河”中流动着的却是锋芒毕露的大钢钉。想必不慎摔落,那可是粉身碎骨。
紧接着就是卡口,在这里行走就有些艰难了,你得时不时地匍匐前进,不时地弯腰曲背。此时已走到了地道的尽头,一缕光束照射进来,导游首先打开门,展现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时已到了居民区,回头再瞧出口处,竟是如此的隐蔽,出口与墙面成为一个整体,几乎不能找出自己是从哪一处出来的。
随后,导游会带你再回到接待站,沿途还会讲些抗战故事,回到接待站后,这一旅途也就结束了。
以上就是“西河头地道战”的所有内容。这里是否也会让你回味无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