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联想

中国儿童资源网

失去的联想

高77班赵德彦

寒假回家后,本想呼朋引伴,踏上单车,肆意穿梭于街道,放松一下心情。不曾想,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门口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已是几年来的第三辆了。我一面摇头否定世道,一面又感到内心要远比前两次丢车平静得多,虽然这辆远比前两辆新得多。
也许是习惯了吧。
生活中太多的失去,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想比之下,失去一辆自行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生活中的种种状况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要习惯于失去。
应该说,我们的一生是习惯于得到,而非习惯于失去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得到生命,继而不断地得到,我们得到父母的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学校得到知识,以至将来,从社会上得到职业的训练,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成功和认可,得到爱情,婚姻,甚至孩子,等等。
我从头把得到看作正常,所以失去就是不正常。每有失去,我们更感到委屈,失去越多就越委屈。很清楚地记得丢了第一辆自行车后,我哭闹着不肯吃饭,不肯睡觉,不肯上学,丢了第二辆自行车后,大笑一场,之后又写了一篇大肆抨击社会现状的文字发在网上论坛里。每次失去都要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即使经历的失去再多,我们也会很不习惯。
其实,失去应该才是正常的现象,才是我们很容易习惯了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大方向上总还是要失去|——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一切。失去也可以是天灾,可以是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遇。“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为人,就应该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如果一个人只求得而不肯失去,那他很容易在失去后一蹶不振。所以为了习惯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当然,这主动失去不是说不要锁车,等待小偷的光顾。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为自己保留一份超然。这一超然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是包括失去的滋味。而不至于一味的患得患失。
由丢车引发出这么多联想,可见我还是不习惯于失去,如果称它为“哲人的辨证矛盾”倒也不为过。盗窃本身是不义之举,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的姿态任其发展。可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都能有这样的联想,这世道会不会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