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的功与过
孩子很喜欢动画片,从幼儿园放学后,玩一会儿后,大约6时左右,就会准时端坐在电视机旁,开始看动画片。有什么看什么,不分好坏,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可现在的动画片种类太丰富了,鱼目混珠的也有的是,像《蜡笔小新》,宣扬暴力、恐惧、色情,《机器猫》主人公大雄总是能在危难的时候,靠着 [哆啦A梦-小叮当] 的帮忙,有惊无险,化险为夷,给孩子形成观念是,有困难得时候不是自己想办法,而是寄希望别人的帮助,天上掉馅饼。《天眼神虎》也有类似的嫌疑。曾经引发争议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中,虹猫为父报仇,经常高呼“我要杀了你,血债血偿”。牙牙学语的小朋友缺乏鉴别力与自控能力,模糊地认为,“我要杀了你”不过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于是,“妈妈不给买想要的东西,我要杀了你”;或者在游戏中,举着工具攻击伙伴,高呼:“我要砍死你,杀了你”,也就绝非偶然了。
在独生子女占据江山的时代,爱心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想我们那些年代看的都是什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雪孩子、葫芦娃,小龙人......歌颂的都是善良、勇敢、崇尚正义勤劳,记得看雪孩子的时候,看到他化了,我哭了。有一阵,孩子非常喜欢看《葫芦娃》,喜欢当葫芦小金刚、还喜欢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这些看起来威力无比的角色了,这是他们的梦想,这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同样,那些生动、富有想像力、张扬着正义和人类纯真情感的动画片,都会让孩子体会到真善美。动画片的功能与游戏类似,都具有象征性的自我教育意义;同时也是孩子人生的一种经验,是对孩子学习、想像力等的一种激发。专家推荐了一些动画片,如:《蓝猫》、《成语动画廊》、《天线宝宝》??孩子可以从中学语言、学生活、学知识。《狮子王》、《泰山》、《海底总动员》、《熊的传说》等等,都是充满亲情、赞扬善良的作品。我认为动画片中不能宣扬血腥和暴力、不能推崇不劳而获的思想,不能漠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如拿同情心、分享等美好的品质大开玩笑),如果这几点都做到了,这部动画片基本上是合格的。当然,合格的动画片未必是精品,这里有一个分辨的角度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思维简单,没有能力理解太多的内涵,孩子未必就喜欢那些成人认为精致和完美的动画片,他们可能更喜欢那些在成人的眼里太过简单、无情节的动画片,更留意动画人物的动作和标志性的重复性的语言。如《天线宝宝》,许多家长就认为没什么意思,但是低龄的孩子就是喜欢天线宝宝出场打招呼和谢幕再见的场景,从不厌倦。不要将太多的知识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价值寄托在动画片的观赏过程中,我们希望孩子们得到一种愉悦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