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小学语文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基本属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关系到落实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根本属性,因为就一篇课文来上一堂课、两堂课,就很容易陷进文本讲解式的教学模式中去。那么学生的学习内容其实是很单薄的,只是简单分析文本,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没有。所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引用课程资源,一般教材为写人的课文,该人物与学生生活年代相距较远,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该人物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往往会出示图片或讲上一段故事,意图在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开课前向学生介绍邓小平的事迹犹为必要。
口语交际课上每次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请同学就课文上我早已挖掘好的话题进行全班交流。不过,这有个技巧,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大家就忍不住想说了。比如学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这一课,如果要学生说自己难忘的一天有什么,这么大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就会被问住了。我就知道孩子们对文中提到的计算机肯定会更想有话要说。于是,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计算机吧?(提示:样子、作用、人脑聪明还是计算机更聪明等等)可以各抒己见,甚至可以模仿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不知不觉在师生互动中就展开了话题。对于稍了解计算机的来说,可能会讲得滔滔不绝,就算是计算机盲也会听得入神。据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研究统计,听所占的比重最大,占45%,说占30%,可见听的重要性。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使学生学会了做“倾听者”。这也是开发了课程资源。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习了《春天的图画》一课,可也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了解书本上说的大自然,春天是怎样的,看了实景你就会知道。
运用动画的整体展示,使学生多积累感性认识。如教学清朝高鼎的《村居》时,我挖掘课件信息资源,促使学生逐名了解诗意,先展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画面,先是动画设计小草从地里长出来,然后黄莺飞过天空,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对诗的理解了。“拂堤杨柳醉春烟”重点让学生了解烟雾,体会“醉”。最后展示“忙趁东风放纸鸢”画面,整首诗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