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几个小干部发现了学校的一些老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学校的老食堂一一一个用泥灰搭起的大锅灶,上边有两口锅,看上去条件相当简陋,难道这就是过去的食堂?听辅导员老师讲,过去老师们就是围着锅灶吃饭的,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于是,我们几个决定寻访老百姓的饮食变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都少不了饭桌。经过寻访,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据82岁高龄的赵爷爷讲述,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候老百姓天天盼的是过上安稳日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像今天这样的饮食,那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60年代出生的张伯伯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过年。从他记事起,家里过年饭桌上能看到的是地瓜面窝窝头、玉米面饼子,还有自家腌的萝卜。到了80年代中期,过年的饭桌上有了酒、菜,一般不会超过几十元,菜都在自己家里烧。到了90年代初期,菜多起来,分了几个热菜、几个冷盘,像个过年的样了。90年代中期,许多家庭年夜饭就在酒店里设宴,价格一般在四五百元。如今更是不一样了,一桌酒席价格是过去几十倍。一桌超过千元的年夜饭已经司空见惯,菜品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现代人生活滋润呐!年过半百的李大妈讲述起过去买粮买菜的事。她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过去买米买菜要排队,还要用粮票到城里的供销社才能买到,供应时间也受限制。要是碰上过年过节的,社里还要到处排着长队才能买到东西,实在不方便。现在,看看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超市,真是方便!”
......
没想到老百姓的饮食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看看今天的生活,我们真应该感谢党的政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点评:可以将本文看做一篇简易的调查报告。开头交代调查活动开展的原因;中间部分既是调查经过,又以不同调查对象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反映饮食的变迁,共同说明问题,紧扣主题;最后自然抒发感想,同时也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