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寓意深刻读三国演义》有感
记得我刚刚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的时候,不禁感叹历史:“这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呀!”这是一本我百读不厌的书,读了它,令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但是,如果我生在三国时期,我一定会去支持蜀国。因为,蜀国里的大将们,个个英勇无比,最重要的是一个“义”。
要说最讲义的人,应该就是关羽了吧!关羽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从桃园结义,到三国归晋,他在任何时刻都对刘备一心不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这,才是真正的“义”。所以,我个人最佩服关羽。
“义”,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戚叶婷